The Truth of Tibetan Buddhism

简体 | 正體 | EN | GE | FR | SP | BG | RUS | JP | VN 西藏密宗真相 首頁 | 訪客留言 | 用戶登錄 | 用户登出

über die Dalai Lamas

佛教未傳入西藏之前,西藏當地已有民間信仰的“苯教”流傳,作法事供養鬼神、祈求降福之類,是西藏本有的民間信仰。

到了唐代藏王松贊干布引進所謂的“佛教”,也就是天竺密教時期的坦特羅佛教──左道密宗──成為西藏正式的國教;為了適應民情,把原有的“苯教”民間鬼神信仰融入藏傳“佛教”中,從此變質的藏傳“佛教”益發邪謬而不單只有左道密宗的雙身法,也就是男女雙修。由後來的阿底峽傳入西藏的“佛教”,雖未公然弘傳雙身法,但也一樣有暗中弘傳。

但是前弘期的蓮花生已正式把印度教性力派的“双身修法”帶進西藏,融入密教中公然弘傳,因此所謂的“藏傳佛教”已完全脱離佛教的法義,甚至最基本的佛教表相也都背離了,所以“藏傳佛教”正確的名稱應該是“喇嘛教”也就是──左道密宗融合了西藏民間信仰──已經不算是佛教了。

   
                  回覆網友欲以華嚴經的境界來質疑平實老師的開悟者與廣大神通無關!

 



原文題目:回應虛空大師關於華嚴經的判教(1~6)

虛空大師云:

煩你在這些著作對證一下。請問圓教七住和十住菩薩境界何謂及其神通廣智有多廣。親教師若記住七住或十住位,您說能驗記的人境界有多高?六祖惠能亦未能至初地位,能如此說的人,您說他境位會底過初地否?

華嚴經菩薩十住品第十二

七住菩薩先不說其神通廣智本領有多廣,先說第十住位灌頂住位,其菩薩本領廣大至何謂。


經云:何等是菩薩摩訶薩灌頂住?此菩薩成就十種智住。何等為十?所謂:

悉能震動無量世界,悉能照明無量世界,

悉能住持無量世界,悉能遍遊無量世界,

悉能嚴淨無量世界,悉知無量眾生心行,

悉知眾生隨心所行,悉知無量眾生諸根,

 

悉能方便度無量眾生,悉能調伏無量眾生,是為十。】

答覆:

 

(註:前言略說明本回覆文宗旨:

  乃空虛大師摘錄華嚴經天界菩薩(十住~一二諸地)所報得的神通意身生,欲衡量人間的七住位開悟菩薩乃至入初地之菩薩之標準,甚至以此標準欲「誹謗」人間開悟菩薩之沒有神通,所以不是真正的悟者,亦不是地上菩薩。故末學回覆作為澄清。盼一切如同空虛大師之謬論主張,當速棄之,以免自誤誤他。)

 

虛空大師!若欲以一經作為全部佛法,或者單以一論作為全部佛法,來定義佛道的內容,容易產生以篇概全的過失,甚至嚴重誤會佛法,會成為鑽牛角尖的人,見樹而不見林;在佛法之中就會變成只見局部而不知全體,所說的佛法就會產生嚴重的偏差。所以善知識弘揚佛法時,不可單以一經或一論所說,來解說全部的佛法。何況是這種只以一經一論中的一段經文,來作為無生法忍證量的判斷標準的說法,怎麼會是正確的判教方法呢?


《華嚴經》是 釋迦佛初成佛之後,在菩提樹下靜坐21天時,為天界菩薩所說的佛道次第,是為住於諸天的菩薩們所說的佛法,不是為人間的菩薩們所說的法,因為那時人間還沒有出家與在家弟子,人間還沒有阿羅漢、菩薩、及凡夫弟子;所以不可將 佛為天界地上菩薩所說的法門,套到人間菩薩頭上來,因為人間與天上的異熟果報境界不同的緣故;因為那些聽受《華嚴經》的天界菩薩們,都是久遠劫前已修入諸地境界的菩薩,與人間初入地的菩薩們的境界,是完全不同的。


而且,即使是《華嚴經》中聽法的同一地中的菩薩們,有人尚在入地心中,有人則在住地心中,有人則是滿地心,即將進入上一地中,所以他們雖然是同一地的菩薩,各人所修證的境界也是有著種種不同的,所以也不可等視同觀。何況是久已住在天界的地上菩薩們,他們是早已修入諸地境界中的菩薩,證境絕對不會同於人間剛才進入初地二地三地的菩薩們;所以絕不可以將天界菩薩所應修的行門,套到人間方才證入初二三地的菩薩頭上來。否則的話,這個人在這一世的佛法修行,將會與實際脫節,將成為空中樓閣,將成為畫餅充饑、幻想修證的愚行。


以是緣故,佛為那些很多劫以前早已成就地上菩薩功德的天界菩薩們所說的初地法門證量,與為人間初學地上無生法忍的菩薩們所說的初地行門與證量,一定會有所不同。所以《華嚴經》中為那些多生多世以前就修成諸地菩薩境界的天界菩薩所說的法,與《解深密經、楞伽經》中同時兼顧人間即將修入初二三地的菩薩們所說的法,就會有所不同。


如果單以《華嚴經》所說諸地的證量為準而說,那麼《楞伽經、解深密經》所說卻與《華嚴經》不同,是否意味著《楞伽經、解深密經》說錯了?或者意味著《華嚴經》說錯了? 所以學佛人應當了知:眾生根器千差萬別,諸地菩薩也是一樣,有種種不同的狀況,也有種種不同的居住境界及異熟果報,所以 佛說八萬四千種不同法門以度種種不同根器的弟子。如果單以一種法門作為唯一正確的法門,來說其餘的法門不正確的話,就會成為謗法、謗 佛的重罪,佛弟子們對這種事情,還是須要特別謹慎為妙。


大德對於「記、授記、記別一詞」,一直犯錯,將「印證」一詞強說為「授記」,顯然是在故意「偷樑換柱」,欲羅織罪名於平實老師,欲誣陷平實老師於墮楞嚴經之大妄語罪。末學已於前幾天回文中,以大篇幅引經據典,並從廣義及狹義的角度來闡釋,可是空大師故意視而不見,並無法針對末學之回應文進行反駁,至今仍固執己見,不知悔改者,令人甚感可惜!以是閰浮提眾生習氣剛強難可調伏故,縱然為汝引經據典詳細說明,仍然不能改變其謬見。如是可嘆!如是為可憐愍者也。

  也罷!回到本文主題。您的疑問非三言兩語可以道盡。故回覆內容冗長,但是事關大是大非,不可流於戲論。敬請空大師耐心看完哦。
 

  一般而言,在未到三四五地滿心位而發起意生身之前,天界菩薩與人間菩薩的修行法門及世間法上的果報,是大異其趣的,不可一概而論。色究竟天的天界初地菩薩,本已報得五神通,諸方世界來去無礙;特別是華嚴十地品中所說的諸地菩薩境界,那是 世尊上升到他化自在天王宮殿中,與天界的早已成就諸地境界的大菩薩們所說的法,不是為人間初入地的菩薩所說的法。



能到他化自在天宮聞佛說法的地上菩薩們,都是過去多生多世早已修成諸地無生法忍的菩薩,都是過去佛的遺法弟子,都是修行已經無量劫的菩薩;至少是前一世已成地上菩薩,往生色究竟天而報得意生身、報得五神通的菩薩。他們是『念念中普能示現神通等事(六十華嚴卷22十地品)』的天界地上菩薩;或是早就具足三明六通的大阿羅漢,迴心大乘而證無生法忍的戒定直往的天界菩薩,所以他們『念念中普能示現神通等事』。那不是人間依解深密與楞伽經法義進修的戒慧直往、此世才入初二三地的菩薩們的境界,所以不可等視而觀。



人間的戒慧直往菩薩,大多不是過去多世久已證得諸地境界的菩薩;如果不是往世已曾修得四五六地境界的人,就不曾獲得天界地上菩薩報得的五通與意生身,就不能去到他佛世界。或者往世修得初地二地境界,而不曾迴向往生色究竟天,因此不曾獲得天界地上菩薩報得的五通與意生身,那他們縱然往世曾證得初地二地乃至三地未滿心的無生法忍智慧,也仍是必須依《楞伽經、解深密經》所說的道次第而修的,也仍是須到三地滿心位才有三昧樂意生身與神足通,才能去到他佛世界的,他還是無法依照《華嚴經》的內涵去修、去證、去得世間有為法上的功德:去百佛世界、面見百佛…等。除非他已經具足四禪八定之後,又能親遇 佛之化現,指導他修學華嚴法門中的這種世間有為法密意,或遇六七地菩薩示現指導華嚴法門中的這種世間有為法密意。否則仍須依無生法忍的道次第而進修,到三地滿心時才修證這種世間有為法,才能發起三昧樂意生身而去到他佛世界。



因此人間的地上菩薩,未到三地的滿地心之前,還在三地的住地心時,大多仍須依《楞伽經、解深密經》的道次第與內容而修│都是專修無生法忍而不修證禪定與神通│要到即將滿足三地心時,才開始修證四禪八定、四無量心、五神通,然後才能發起三昧樂意生身而去到他佛世界。因此大部份的人間地上菩薩,在還沒有滿足三地心之前,捨壽時都會往生色究竟天,去獲得天界的地上菩薩所得到的『到百佛世界、面見百佛、現種種神通』的報得有為功德,依此而探討這些有為功德得證得法門;證得之後再來人間,就比較容易攝受眾生。



但是往生天界之後,再回來人間時,所經時間極為長遠,在他重新回到人間之前,人間眾生將失去法依止;所以,只有慈悲心特重的人間菩薩,才會不顧自己的世間有為法上的利益,不求生天界,不以獲得來去諸佛世界的世間境界作為首要目標,而肯在人間正法即將斷絕時受命重生於人間,繼續在人間被障重無知的新學菩薩所輕賤,辛苦地住持人間正法,與眾生的邪見乃至機淺的佛弟子的邪見奮戰。



依《楞伽經、解深密經》佛旨以觀,人間的戒慧直往菩薩,修到初二地及三地的住地心時,仍然不能像天界的初地菩薩一樣面見百佛、到百佛世界……等。如果迴向天界,捨壽後不再還來人間,那他生到色究竟天之後,就可以像《華嚴經》所講在天界所講的初地菩薩一樣,面見百佛、到百佛世界…等等;也可以在回到人間之後,發起極廣大心而出家勤行精進,獲得這種世間有為法上的功德,這是他的報得異熟果,而不是修得的境界。



如果不迴向往生天界,而繼續在人間住持正法、護持正法,就必須像《楞伽經、解深密經》所說的一樣:修到三地住地心即將圓滿時才開始修學四禪八定,然後才開始修學四無量心,得要到即將滿心之前才開始修學五神通,到三地滿心位時,才能配合三地的無生法忍而發起三昧樂意生身,才能來往萬佛世界、面見萬佛……等。



甚至有的鈍根菩薩像《楞伽經》所說的一般,要到四或五地滿心時才能發起這種意生身,才能到他佛世界面見諸 佛世尊。這些道理,具載於《楞伽經、解深密經、華嚴經》中, 佛語具在,如今仍可加以檢閱校對,並不是平實個人自己隨意編造的。如果只以能否去到他佛世界的世間有為法功德,作為判定地上菩薩的標準,那就意味著《楞伽經、解深密經》的佛語虛妄,那就是說《楞伽經、解深密經》的說法錯誤,那就成為謗法、謗佛的惡業了。



所以人間的戒慧直往地上菩薩們,如果還沒有修到三四五地滿心的話,還沒有意生身能到諸佛世界時,不必為此而懷疑自己的道種智的證量;只須檢查自己的道種智……等法,是不是符合無生法忍的智慧?只須檢查自己是否具有地上菩薩的『增上意樂(十無盡願)、除異生性、永伏性障如阿羅漢』?如果符合,也有無生法忍的般若智慧,那就不必自己懷疑了,何必去管他人肯定或否定自己的閑言閑語呢!



這一段話,其實是為那些心中疑蓋未除的新學菩薩們說的。如果是真正入地的戒慧直往的初地、二地、三地的菩薩們,以及還沒有入地,但是心中疑蓋已除的菩薩們,都不須以這些話來攝受他們,因為他們的善根已經足夠讓自己不退失於真正的菩提正法,因為他們會遍閱諸經之後,再詳加比對研討,然後才會作成結論,就不會落入以篇概全、以管窺蠡的管見中。所以他們自己會有正確而深入的見地,不會像那些讀經時一知半解、斷章取義的人一樣,也不會像那些只聽他人一面之詞的人一樣,完全相信他人似是而非的說法。



如果有人只用『是否能到百佛世界、面見百佛……』等神通有為法上的是否具足,來判定人間的戒慧直往初地二地三地菩薩,而不是以無生法忍的智慧來判斷人間的地上菩薩,那麼這種人其實是好樂有為法、注重有為法的俗人,就不是注重無生法忍的學人,那就不是真正修學佛法的學人了;這一類人絕不是曾經數十百劫久學佛法的菩薩,在大乘佛法中都只是修學佛法三、五劫的新學菩薩。


如果只用『是否能到百佛世界、面見百佛……』等世間神通有為法的境界,就可以判定無生法忍、就可以判定是否入地的話,那麼目犍蓮尊者能飛過上方而到無量數佛土的某一佛世界,他的境界應該可以算是七八地的菩薩了吧!然而 世尊卻不說他是幾地的菩薩,只說他當時是三明六通的俱解脫大阿羅漢,仍然不是大乘法中的地上菩薩。所以諸地的證量都是以般若智慧的無生法忍作為判定的標準,而不是以各種神通境界的發起等世間有為法的境界,作為判定的標準。


復次,《楞伽經》中佛開示說:親證八識心王、七種第一義、七種性自性、五法三自性、二種無我法者,即是初地的入地心菩薩,純以無生法忍的般若慧作為是否入地的判定標準,不以能否發起神通、發起意生身去到他方佛世界的世間法有為法功德,作為判定果證的標準。



又譬如在《解深密經》卷四中, 佛曾開示:初地滿心菩薩是『正性離生』,不以是否具有神通發起意生身、能到百佛世界…的世間有為法而作判定標準;二地滿心菩薩,則是能夠在『微細毀犯、誤現行中正知而行』,完全是以無生法忍智慧的導致戒行絕對清淨,而證二地滿心果位(這是猶如光影現觀的功德,能隨己意而改變自己的七識見分為清淨心,也能用這種現觀的能力來改變自己的內相分為清淨境界,所以能絕對清淨、身處五濁惡世中也能不犯眾生),不以是否發起神通意生身、能到千佛世界等有為法而定位之;三地滿心菩薩是以即將滿心時的修證四禪八定、五神通…等世間等至等持、辦事靜慮等功德,加上圓滿聞持陀羅尼的無生法忍智慧,而得滿心位之果證;到此地步,人間的三地滿心菩薩才能發起神通、意生身而能去到萬佛世界面見萬佛…等世間有為法功德。



由《解深密經、楞伽經》中的佛道次第及內涵而觀,就可以知道:人間初始入地的菩薩們,或者幾世以來都不求生色究竟天的人間初地至三地住地心的菩薩,都是不能去到他佛世界的,也都是不具有四禪八定及五神通的人;因為他們都在無生法忍上用心,至今還不曾修過、或者是才剛開始修證四禪八定及五神通等世間有為法,要到未來的三地即將滿心時,才修證五神通等境界,才有神足通等世間有為法的境界,才能發起三昧樂意生身,因此才有能力去到他佛世界面見百佛…等;或者必須是生到色究竟天的戒慧直往地上菩薩,依色究竟天報得的神通力及色界天身等異熟果報,才能在初地二地及三地未滿心前,有能力去到他佛世界面見他佛。所以戒慧直往的初二三地人間菩薩,在未曾修證四禪八定及修得五神通之前,根本就不可能發起三昧樂意生身,哪有能力可去他佛世界面見諸佛呢?



除非是三明六通的大阿羅漢迴心大乘以後,親證初地的無生法忍果,當下就可以去到百佛世界。乃至三明六通的大阿羅漢,迴心大乘而未曾明心之前,就已經可以去到無量數的他佛世界了。這種境界,與初地二地三地的無生法忍是不相干的;譬如目犍蓮尊者尚未進入大乘初地心,尚未明心、尚未親證大乘道之時,便已經能夠去到上方無量世界,只是為了想看見佛的不見頂相之頂,因此得以面見上方無量世界的另一尊佛。然而卻因為距離此世界已經太遙遠了,不知如何回到娑婆世界來,還得靠著持唸 釋迦世尊名號,才能回到娑婆來。

目蓮尊者能去到上方無量數佛世界中,當時卻仍然不是入地菩薩,仍然是大乘法中的賢位凡夫,未入七住位中,這是經中所載的事實;所以入地或者未入地,是依無生法忍的般若實相智慧作為判定標準的,不是依能否到他方世界的有為法境界來判定的。

此外,佛在他化自在天王宮中所說的六十華嚴的十地品中,所說的初地菩薩能到百佛世界等境界,是許多種初地菩薩中的一種,並不是六十華嚴中的一切初地菩薩都證得這種境界的。六十華嚴如今還在,仍然可以檢驗我們回覆您的這個說法是否正確。



華嚴經中強調說:必須是已成初地的菩薩,後來具足了許多功德,又再發起大心,再加上捨家出家之後,又能勤行精進,方能證得。所以華嚴十地品經文中所說發起神通意生身、去到百佛世界的初地菩薩,乃是種種初地菩薩中的一種,而且是最後的滿地心中的一種;並不是在家的初地菩薩所能證得的,也不是一切出家的初地菩薩所能證得的;更何況《華嚴經》的經文中所說的初地菩薩,還有入地心的初地菩薩、住地心的初地菩薩,都是不能證得這種境界的;我們難道可以因此而說那些還沒有證得這種境界的《華嚴經》中的各種入地心及住地心中的初地菩薩們,都不是初地菩薩嗎?



由此經中所載的真實典故,可以證實一件事:是否能去到他佛世界,並不是初二三地菩薩的必具功德;入地心的菩薩以及住地心的菩薩,以及不能出家、不發大心,以及出家發大心後卻不能勤行精進的初地菩薩,都是不能證得這種來去百佛世界的世間功德的;必須是初地滿地心的菩薩,又發大心,而且出家精勤修行之後,才能獲得的,並不是入地心及住地心的出家菩薩所能獲得的,也不是滿地心的在家菩薩所能獲得的。如今《華嚴經》還在,還可以加以檢查與證實。


然而二乘三明六通的聖人,迴入大乘而尚未明心之前,還只是六住位的菩薩罷了,距離初地還很遙遠,便已經有此能力了;只須具有二乘法中的三明六通便可以做到,與一二三地的無生法忍修證無關;所以三明六通的大阿羅漢們,可以來去諸佛世界,卻都仍然無法成為地上菩薩;都要等到以後明心了,再進修佛菩提而親證無生法忍以後,才能算是地上菩薩。所以,不應以能否去到他佛世界的世間有為法,作為判定地上菩薩的唯一標準;所以地上菩薩的證量,是依無生法忍的般若智慧而說的,不是以能去他方世界…等世間有為法上的功德來界定的。

而這種去到他方世界的能力,由人間往生到色究竟天的初地菩薩,雖然已經報得這種可愛的異熟果,仍然遠不如三明六通的二乘大阿羅漢(譬如目犍蓮尊者)所以不應該以這種世間有為法的功德,作為衡量人間初地到三地未滿心的菩薩的唯一標準,而應該以無生法忍的智慧功德,來衡量人間的初地至三地菩薩。因為人間的菩薩是要到三地的住地心時,才開始修學能夠引生這種能力的四禪八定的,才開始修學能夠引生這種能力的五神通的;因為他們並不往生到天界而獲得這種色究竟天中報得的可愛異熟果。

生到天界的地上菩薩們,他們在色究竟天中如果不修四禪八定及五神通,因此未曾發起三昧樂意生身的話,回到人間時仍然會失去這種報得的可愛異熟果,所以當他回到人間時,仍然不能獲得這種世間有為法上的果報。也就是說:必須是三地滿心位以上的地上菩薩,才會有這種來去他佛世界的世間有為法功德。




即使是人間的初二地及三地未滿心菩薩,往生色究竟天之後,雖然獲得這種依報莊嚴,但是如果沒有實修四禪八定及五神通的話,回到人間時也會因為人間依報的緣故,而失去這種世間有為法上的境界,失去親到百佛世界、面見百佛的世間有為法功德;還是要進修三地所應修證的四禪八定及五神通等法,才能在人間時也同樣擁有這種去到他佛世界的功德。


但是在他初回人間,而且尚未加修四禪八定及五神通而發起三昧樂意生身之前,我們卻不可以因為他回到人間時失去這種有為法上的功德,便說他不是地上菩薩。此外,三明六通具足的大阿羅漢迴心大乘時,雖然還沒有明心,也沒有見性,更未入地,便已經具有這種功德了,但是他們卻仍然不是地上菩薩,因為還沒有證得大乘的無生法忍智慧。所以,是否入地?要看他是否有無生法忍而作判定。


 
  依據華嚴十地品的經文所說,初地菩薩如果不是滿心位的話,如果不是捨妻棄子而出家的話,出家後如果不是勤行精進的話,或者出家後勤行精進而不知方便善巧的話,也還是不能發起三昧樂意生身及輪寶的,也仍是無法證得這種面見百佛、飛過百佛世界的境界;即使是出家而有方便善巧的話,也還須勤行精進一段時間以後,才能忽然在須臾之間得百三昧而得見百佛…等等。在他還未發起這種能到他佛世界的功德時,我們是否就可以說他還不是初地菩薩?

所以,這種世間法上的有為功德,並不是在家的初地菩薩所能成就的功德。乃至初地菩薩出家以後,修至滿心位,縱使勤行精進一世,是否就能在須臾之間得百三昧、飛過百佛世界……等?也還須衡量各人的福德莊嚴與定力慧力,絕非每位初地滿心的出家菩薩都能達到這種世間法上的境界,所以我們絕對不可用這種境界的有無,作為判定初地果證的標準。

此外,依佛教史上之文獻記載,也對這一點可加以檢校,證實此處所說無訛。雖然佛教史上的地上菩薩,大多不能去到他佛世界,然而我們卻不可因為歷史上無人能夠如此,便說:歷史上的所有菩薩都是不曾證得初二三地般若證量的人。絕不可說那些地上菩薩都未入地。

所以,依據《楞伽經、解深密經》所說,五地滿心位以上的菩薩,必定具有這種世間有為法上的功德;如果沒有這種功德,絕不會是五地以上的菩薩。但是,是否能去到他佛世界等世間有為法上的功德,卻不可以作為衡量初地到三地未滿心前的菩薩的標準;如果單以這種世間有為法上的事相,來衡量人間的「戒慧直往」菩薩,就會有許多的過失,就會違背諸經中的佛語教誨,也會因此而成就誹謗聖者的大惡業。所以在《解深密經、楞伽經》乃至《華嚴經》中, 世尊完全是以無生法忍的般若智慧,來界定諸地菩薩的境界,根本就不以這種世間有為法上的功德來作界定的標準。

乃至《華嚴經》中明載:這種世間有為法上的境界相,也只是種種初地菩薩中的一種,也不是說所有的初地菩薩都有這種世間法上的功德的。《楞伽經》中更明說:未到三地滿心前,不能發起三昧樂意生身;乃至有人要到四五地滿心時,方才發起三昧樂意生身。未曾發起三昧樂意生身之前,初二三地的人間菩薩們,是不能自己去到他佛世界的;乃至未捨報前,想要自己偶而上升此界的兜率天彌勒內院,都做不到。

如果有人單獨以這種華嚴經之天界地上菩薩的「依報」標準,作為衡量人間地上菩薩的尺度,而不是以無生法忍的智慧功德,來衡量人間戒慧直往的地上菩薩,那就表示這個人是個看重世間有為法功德的人,還不是通達初地無生法忍的人,還沒有進入初地的入地心中;因為獲得通達位的初地無生法忍的人,是通達地上無生法忍般若的人,絕不會違背《解深密經、楞伽經、華嚴經》的佛語聖教。所以,主張『應以能否發起神通意生身而去到他佛世界的世間有為法境界,來判定是否入地』的人,是屬於往世學佛以來不久,尚未經歷很多劫努力學佛的人;在大乘經典所說的法中,都只是新學菩薩,不是學佛已經很多劫的久學菩薩。

因為他們還是看重世間有為法上的功德,而不是看重無生法忍的一切種智的功德,背離了 世尊正法智慧的精神所在;所以他們不以「無生法忍的證量來判果」,而是以「有為的世間法上的證量來判果」。這些人如果未來想要親證地上菩薩境界的話,依《華嚴經》所說,必須具備下列福德,才不會退轉於菩薩正道:『厚集善根、修諸善行、善集助道法、供養諸佛、集諸清白法』,具備了這些福德資糧以後,並且還要『為善知識所護、入深廣心、信樂大法、心多向慈悲,好求佛智慧』,才能在善知識攝受護持下,漸漸進入初地。

所以一切的人間菩薩,都應以《華嚴、楞伽、解深密》諸經所說的無生法忍的證境,作為衡量人間菩薩的標準,不可單以華嚴所說天界的地上菩薩種種功德中的最後一種--譬如來往百佛世界等有為法,作為衡量人間地上菩薩的唯一標準,否則將會成就謗法(謗楞伽經、解深密經所說不正確)及謗賢聖的嚴重過失。凡我佛門四眾弟子,於此皆應通會諸經佛旨之後,謹言慎說,以免後世嚴重果報。

以上整理回覆完畢!


末學 恭敬 合十


本文來源:
http://blog.udn.com/LEELEE123/6913080?f_ORDER_BY=DESC&pno=0&#reply_li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