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請問阿賴耶識是真實有嗎?
答:阿賴耶識亦名阿陀那、所知依、如來藏、真心、真如、法界實相、萬法根源...等異名同義。即然是真心當然就是真實而有。若無真實心,一切有情死後就成斷滅。成斷滅見故不符佛旨。
那跟三法印中諸行無常有沒有違背?
答:阿賴耶識並不與三法印相違背。「諸行無常」指的並非是阿賴耶識的心行,而是說眾生的身行口行意行,也就是由色陰與受陰、想陰、識陰四陰所構成的「行陰」的體性是無常生滅,沒有任何一個行陰是可以常而不滅。
若說諸行不包括阿賴耶識?那再阿含經中有何依據?
答:「諸行無常、諸法無我並不包括阿賴耶識的心行」,在阿含經中有沒有類似這段文字記載,我並不清楚,因為我沒空去找阿含經文中完全相符的某一段文字。我們只是如實理解阿含經中的三法印在講什麼。
同樣的,我們也可以去逆向思考:阿含經中有沒有依據可以證明「諸行無常、諸法無我包括了阿賴耶識」?那如果阿含經中找不到一段「完全相符」的經文,那任何學術界的學者教授是不是也不可主張說「阿賴耶識是包含在諸行無常之中」?
其實不必依經典就可以推論阿賴耶識不在諸行無常、諸法無我之中,因為現象界不外乎五蘊十二處十八界,超出五蘊十二處十八界就沒有法可言。若問這五蘊十二處 十八界有哪一個蘊?哪個處?哪個界是在講阿賴耶識? 或者說你要把阿賴耶識要歸類在哪一界?哪一蘊?哪一處? 如果你不能把阿賴耶識成功的歸類在五蘊十二 處十八界之中,那就可以證明阿賴耶識並非在五蘊十二處十八界之所涵攝。即然阿賴耶識不在五蘊十二處十八界之所涵攝,那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所講的義理就不包 括阿賴耶識,而是指五蘊十二處十八界的諸行無常、諸行無我。
但是如果像印順法師斷章取義,只取阿含經的虛妄法--「諸行無常、諸法無我」那也不行,因為只有二法印沒有三法印,那阿含法就不圓滿也不如法。所以第三個 法印才是阿含經的真實法--「涅槃寂靜」,這就是在講阿賴耶識的自性是不生不滅,是涅槃性、是本來就寂靜,非因修得而寂靜;何謂涅槃?涅者不生、槃者不 滅。如是三法印涵蓋虛妄法與真實法,這樣佛法才能行於中道而不致墮入斷常二見中。如果像印順為了要掩飾其墮斷見外道,卻把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所含攝的虛妄 心-第六意識拿來建立為第三法印(真實法)-「涅槃寂靜」的主體,那又墮入了常見外道之中。因為把虛妄法拿來當作真實法,這就是佛法中所破斥的常見外道、 心外求法者。因此學術界有人評論印順的主張其實是同時俱足斷常二見的原因。
*(未完待續....以上言論只是個人自心流露的見解,並未翻閱經典或別人的著作。因為阿含只是很粗淺的佛法,並不難懂,卻因為被印順弄得很複雜。如果有人把簡單的法搞得很複雜難懂,這就不是善知識。)
續.....
阿賴耶識跟印度教的梵有何不同?
答:佛教的第八識阿賴耶識是法界實相之真實心,是可知可證的法。而印度教的梵我思想,是玄學,是不可知不可證的意識心妄想法。
在印順法師的著作《印度佛教思想史》中,第169頁~170頁中說:
『佛法說無我,而現在極力說如來藏我,到底我是什麼?《大般涅槃經》說: 『何者是我?若法是實、是真、是常、是主、是依、性不變易者,是名為我』。這與奧義書所說我,是常、是樂、是知,似乎相差不遠。』
復次,印順法師的著作《華雨選集》中,第75頁說:『「如來」有神我的意義,胎「藏」有『梨俱吠陀』(註:婆羅門教的 經典四吠陀之一)的神話淵源,所以如來藏、我的思想與傳統的(「佛法」與「初期大乘」)佛法,有著相當的距離。…。如來藏說,有印度神學意味,而教典的傳 出,正是印度教復興的時候;如解說為適應信仰神我的一般人的方便,應該是正確的!』
復次,在『華雨選集』中,第94~95頁中又說:『如「後期大乘」的如來藏、佛性、我,經說還是修菩薩行的。如知道這 是「各各為人悉檀」(註:觀眾生根器不同,而為其所施設的方便法門),能順應世間人心,激發人發菩提心,學修菩薩行,那就是方便了。如說如來藏、佛性是真 我,用來引人向佛,…,那就可以進一步而引入佛法正義了。只是信如來藏我的,隨順世俗心想,以為這才是究竟的,這可就失去「方便」的妙用,而引起負面作用 了!』
以上是印順法師在其著作中,認為佛說三轉法輪經典:《大般涅槃經》及諸多方等唯識經典中,所說如來藏之常、樂、我、淨,與婆羅門外道『奧義書』中所說之梵 常、梵樂、梵我、梵淨,是『似乎相差不遠』! 印順法師亦認為,如來藏我之思想,是『各各為人悉檀』,是佛陀為渡梵我外道而施設之方便法爾,故非是究竟、 真實、可證之法;所以印順認為,『如來藏』三個字拆開來,說『如來』有外道『神我』的意義,『藏』與『吠陀』、印度神學之神話思想有著淵源。
復次我們來看看《奧義書》所說的梵我思想及其源起:
(1)源起:
印度哲學史的發展由婆羅門思潮(Brahmanism)、沙門思潮(Śrāmaṇism)及世俗思潮(Secularism)三大體系所構成,以婆羅門思 潮之吠陀(Veda)傳統為正統,而以吠檀多學派(Vedānta)為主流代表。其中,婆羅門思潮與沙門思潮二者之關係,實為印度哲學史及印度文化史之大 事,亦即,此兩大哲學思潮為印度哲學之主要內容。
古印度吠陀時期(大約西元前1200~600年)分為早期及晚期,古奧義書屬吠陀 晚期。古奧義書年代之有其確認之困難,但一般學者認為古奧義書之時期大約為西元前800~300年之間,而新奧義書約為西元前300年以後所成立之;由於 新奧義書並無甚麼哲學價值,因此一般所謂的奧義書即是指古奧義書。
古奧義書由不同時代不具名之多數思想家編撰所成,因此,具有多種不同之思想,甚至有所矛 盾,有關沙門名稱、沙門思想或佛陀、佛陀思想,並未見於其書中。在古奧義書內容主要討論人的自我、宇宙本體、此兩者之關係、業力輪迴、瑜珈及解脫,這些概 念、學說等,奠定了後世婆羅門之哲學思維方針及其思想。
《奧義書》是印度婆羅門教的最重要的修行經典之一,濃縮了四部吠陀論的精華,是一個論文 集,有一百多篇,其中最重要的有五十篇,《奧義書》還有另外一個名字叫Vedanta,漢譯為《吠檀多》,Vedanta就是對《吠陀》的最終、最高的闡 釋。在奧義書中,認為世界之全體皆由造物主(大自在天、梵天、摩醯道首羅天)所造,而人為世界之一部份,不能外於或脫離於造物主。人之身終將而死,故唯有 透過對造物主之認知,人之精神可恆常不死。
(2)梵我思想:
在晚期奧義書進一步地說明,一切的自我感官及其客觀的自我認知,皆是至上且恆常之『阿特 曼』(梵)(Brahman)所支持。人由於經由感官向外追求感官之樂,故不知其真正之自我(梵)。一般的有情眾生,經由感官而向外尋,故人向外追逐而不 知向內探尋其內在自我,因而步入生死之苦。由於人不知色、味、嗅、聲、觸之辨別,亦是由於梵的自我。因此,為知此自我,人必須首先控制感官,唯有具有此認 識之人,且善於駕馭其感官及意且清淨者,此人修行到像毗溼奴神(Viṣnu)之境界則解脫不再流轉生死。一切均是梵(Brahman),而此阿特曼即是 梵。
(3)梵我與氣息之關係:
在早期奧義書中,已明言『氣息』(prāṇa,意指生命之涵義),即人之呼吸,優於感覺 器官及活動器官。所以者何?因當氣息離去四肢及身時,人將枯竭而死。因氣息為維繫生命所需之機能,因而將其意義加以演繹而視之為人之本質。所以奧義書中把 人身有五種氣息:氣息(入息)、出息、周遍息、上息、均等息,但這五種氣息,事實上只是同一氣息之不同作用爾。氣息與阿特曼(梵)有重要之關係,但阿特曼 (梵)則更加重要。
在後期奧義書進一步闡明有關『氣息』優於語及意之優越地位。最初將氣息解釋為人之生命, 但主張氣息並非阿特曼。氣息是由阿特曼所生。由於人的行為活動由前生的意活動所驅使,故氣息與人身發生關聯,且將其本身分成人身之五種氣息而作用之。其中 入息存於眼、耳、口、鼻;出息存於排泄及生殖器官;周遍息存於游動於與心臟相連之脈道中,而阿特曼(梵)即位於心臟中;其中之一脈向上且經由它,上息或經 由善行導向善世界,或經由惡行導向惡世界,或經由善行亦惡行而導向人之世界。
(KC評:奧義書梵我思想認為吾人之『真我』-阿特曼(梵),包藏於心臟之中;此種思 想,亦如西藏密宗之一派:『佛法心中心』-元音老人之所說完全相同,其著作《心地法門-恒河大手印》第219頁中說:『眼睛是心靈的窗戶。按密宗的理論 講,第八識-阿賴耶識,就在心包裏,有兩條脈管脈從後面連通心包和眼睛。密宗觀光修行,外光由眼睛打進去,將我們自心本具的法性光激發出來。』;是故西藏 密宗的自性真我之思想。其實才是與外道奧義書梵我思想之合化。)
在奧義書中,氣息不僅為物理的、生物的機能,且是個人之生命及為宇宙之生命。氣息因而甚至被視為阿特曼、梵。但整體而言,奧義書思想家並不認為氣息為阿特曼、梵。因氣息受限於醒及夢狀態,既為有限,則氣息不可能為真正之自我。
(4)梵我與意的關係:
早期奧義書已認為『思慮』為『意』機能,且認為意並非外部或內部感官,而視之為自我之一 種意向,且所採用的兩種自我概念(有限或無限、二元或一元),取決於思慮的基礎是否是行為活動或知識(指阿特曼及梵之知識)雖然自我本質上為無限,但因它 被吾人等同於意,且以意享用欲望,故自我受限。但一但人知自我即是梵,他成為無限且離於欲。此種梵概念才是吾人所當享用者。如同梵為萬物之本質,它又稱為 心臟,因心臟為人身之中心且為自我之所在,但意既非萬物之本質,也非自我之所在。後期奧義書說明,自我本質上是無限且同於梵,但經由它與意及為意活動所驅 使的行為活動發生關連,因而有了有限之形體。意作為一種意向而有所思慮,因而意是不定且難以控制。若不能馴服意,人不能離於輪迴。但若有認識,且感官及意 均已馴服且清淨,人將至毗濕奴神之處且脫於輪迴。
(KC註:以上(1)~(4)點內容,參考『臺灣大學文學院佛學研究中心學報』(第五期)之《古奧義書與初期佛學關於人的自我概念之比較與評論》(作者為真理大學宗教系講師-林煌洲先生))
KC評論:
末學參考多方的資料,簡單地將這諸多法義衝突的婆羅門教之梵我思想,稍作整理,其根本教義,主要分成有三種:
(1)崇奉四吠陀論、奧義書,謂其誦論之聲音、咒音,為諸法實義之梵王聲,故是為『常、樂、我、淨』,其他聲音不契實義,則為『無常、苦、非我、不淨』者。
然而類似以此聲音、咒音,作為諸法實相者,現在比較有名氣的外道有印度錫克教、台灣的清 海無上師等(其所說之觀音法門,是以靜坐中專注在耳根、聲塵、耳識上,聆聽天上的美妙聲音以為究竟實相之法)、及西藏四大派喇嘛教:紅、白、黃、花教(其 以觀想種子字及其咒音,以為諸法實相,藏密創造諸多偽經之一的『大日經』卷五曰:『所謂阿字者,一切真言心,從此遍流出,無量諸真言,一切戲論息,能生巧 智慧。…,阿字名種子,故一切如是,安住諸支分;如相應布已,依法皆遍授。由彼本初字,遍在增加字,眾字以成音,支體由是生,故此遍一切,身生種種 德。』)
復次,以聲音、咒音為諸法實相之外道思想,早已被佛陀破斥為『聲論外道』者,其以耳根、聲塵、耳識為實相法,皆落入十八界之虛妄法中,非是三界諸法實相之義理也。
(2)梵我思想以為神我說其原因,而產出一個原體「梵」Brahman之思想。因世界之開發生成,發現此唯一之「梵」自行繁殖之意志,遂造有世界萬物。他們的解脫方法,認為在於『生活精神』(迷我)與『最上精神』(梵我),兩者之差別,在於愛取貪著之深淺差別也。
若個人受迷惑之『生活精神』,若能了知其自性時(指精神、靈魂,非佛法之如來藏),則得 與『最上精神』之『梵』合而為一,即是究竟解脫矣。而此種思想與藏密的頗哇法、遷識法非常相似,其認為:行者可於平時或臨終之時,妄想本尊住在空中,妄想 自身中脈之明點,從頭頂梵穴衝出,與所觀想之本尊合而為一,將行者之明點(藏密妄想的真實心、法身)與佛法身相互結合,帶到淨土去;是故與梵我外道有著相 同的看法。)
(3)梵我外道,是以為梵天(摩醯首羅天,或稱大自在天)為出生世界之太原,於三 界中所有一切,有情、無情皆是摩醯首羅天所生。摩醯首羅之全身者:以虛空是頭、日月為眼、地是身、水是尿、山是糞、一切眾生是腹中蟲、風是命、火是煖、罪 福是業、皆是摩醯首羅之身體也。此種思想與一神教:天主教、基督教、回教、一貫道之思想極其類似,其皆認為一切有情、無情、世界宇宙,皆是上帝、阿拉真 主、無始天尊、無極老母所創造的。以為只要符合上帝的期望就可以在死後回到上帝的懷裡,或者是與上帝合而為一。
復次,從佛陀對梵我外道思想的邪見,可以在《大般涅槃經》見到一些端倪 ,在卷19曰:《今有大師,名迦羅鳩馱迦旃延(摩醯首羅論師),……,為諸弟子說如是說:
『若人殺害一切眾生,心無慚愧,終不墮惡,猶如虛空,不受塵水,有慚愧者,即入地獄,猶如大水,潤濕於地,一切眾生,悉是自在天之所作,自在天喜,眾生安樂。自在天瞋,眾生苦惱。一切眾生若罪若福。乃是自在天之所為作,云何當言人有罪福?』》
如是梵我外道婆羅門論師之所言,嚴重誤導眾生,妄造諸惡業,其邪見之可惡,印順法師卻將此邪惡之梵我外道思想,與慈悲、清淨的佛教混為一談呢?甚至與佛說《大般涅槃經》之如來藏法混為一譚呢?
復次,末學要請問印順法師:『如果《大般涅槃經》是外道梵我思想之合化,那為何在《大般 涅槃經》中,看不到讚美梵我外道或其論師之思想呢?反而卻是在破斥梵我外道論師之邪思邪見呢?』 如是印順邪師,居心叵測,以刻意毀謗大乘佛說如來藏法為 非佛所宣說,誣指為是梵我外道思想之合化,來混淆全球佛教之學人,嚴重遮障眾生之法身慧命,是故吾等學佛之人,不可不慎也!
接下來談談佛說如來藏之『常樂我淨』:
(1)請先參考《大般涅槃經》 (卷39):
《 佛言:『善男子!凡夫不能思惟分別如是事故,說言有我,及有我所、我作、我受。』
先尼言:『如瞿曇(佛)說無我、我所,何緣復說常、樂、我、淨?』
佛言:『善男子!我亦不說內外六入及六識意常、樂、我、淨。我乃宣說滅內外入所生六識,名之為『常』,以是常故名之為『我』,有常我故名之為『樂』,常我樂故名之為『淨』。善男子!眾生厭苦斷是苦因,自在遠離是名為我,以是因緣我今宣說常、樂、我、淨。』 》
如是佛所說之『常樂我淨』,非是以六根、六塵、六識為『常樂我淨』,而是離於十八界的『常樂我淨』──如來藏也!此是從理上來說;若從事修來說,唯究竟佛地才能真常、真我、真樂、真淨。
然而印順法師,不知不解佛所說之大乘如來藏『常樂我淨』之義理,不知解如來藏即是『勝義諦』、『第一悉檀』,亦不知不解,佛說二乘法之『苦、不淨、無常、 無我』,實是『俗諦』、是『對治悉檀』、『為人悉檀』,是對治佛弟子對五陰十二處十八界之我見及我執,所施設之方便法也,所以印順法師以其小乘根性,妄說 大乘佛法,竟以佛學泰斗而自居,誤人慧命,猶如小娃兒開大人車一般地危險,是故《首楞嚴義疏注經》 (卷7)曰:【由不勤求無上覺道,愛念小乘,得少為足。無上覺道如寶所,小乘涅槃如化城,但戀權乘,不求究竟,得少為足,故發塵勞。】
復次,佛於《大般涅槃經》(卷二)中,開示二乘俗諦與大乘勝義諦之不同義意:
《 『無我』者即『生死』, 『我』者即『如來』。
『無常』者『聲聞緣覺』,『常』者『如來法身』。
『苦』者『一切外道』, 『樂』者即是『涅槃』。
『不淨』者即『有為法』,『淨』者『諸佛菩薩所有正法』。 》
再請參考《大般涅槃經》 (卷2):
《 爾時佛告諸比丘言:『諦聽諦聽!汝向所引醉人喻者,但知文字未達其義,何等為義?如彼醉人見上日月,實非迴轉生迴轉想,眾生亦爾,為諸煩惱無明所覆,生顛倒心:我計無我、常計無常、淨計不淨、樂計為苦,以為煩惱之所覆故,雖生此想不達其義,如彼醉人於非轉處而生轉想。
『我』者即是『佛』義,
『常』者是『法身』義,
『樂』者是『涅槃』義,
『淨』者是 『法』義;
汝等比丘,云何而言有我想者,憍慢貢高流轉生死?
汝等若言:『我亦修習無常、苦、無我等想。』是三種修無有實義。
我今當說勝三修法(佛說有勝過於苦、無常、無我之四種修法)
『苦者計樂』、『樂者計苦』,是顛倒法。
『無常計常』、『常計無常』,是顛倒法。
『無我計我』、『我計無我』,是顛倒法。
『不淨計淨』、『淨計不淨』,是顛倒法。
有如是等四顛倒法,是人不知正修諸法。汝諸比丘,『於苦法中而生樂想』,『於無常中而生常想』,『於無我中而生我想』,『於不淨中而生淨想』;世間亦有常、樂、我、淨,出世亦有常、樂、我、淨。
世間法者有字無義,出世間者有字有義,何以故?世間之法有四顛倒故不知義,所以者何? 有『想顛倒』、『心倒』、『見倒』,以三倒故,世間之人『樂中見苦』、『常見無常』、『我見無我』、『淨見不淨』,是名顛倒,以顛倒故,世間知字而不知義。
何等為義?『無我』者即生死,『我』者即如來,『無常』者聲聞緣覺,『常』者如來法身,『苦』者一切外道,『樂』者即是涅槃,『不淨』者即有為法,『淨』者諸佛菩薩所有正法,是名不顛倒,以不倒故知字知義,若欲遠離四顛倒者,應知如是常、樂、我、淨。 』》
以上由佛之開示可知,外道、凡夫、印順邪師等人,不知、不信、不解佛所說之如來藏『常樂我淨』真實法,只知其名字而不知其義理也;彼眾因想顛倒、心顛倒、 見顛倒故,而妄解佛說『常樂我淨』之真實義,而誣謗真實、可知、可證之法-如來藏,為不可知、不可證、虛構之梵我思想之合化,猶如世間愚痴人之顛倒想,以 『樂中見苦』、『常見無常』、『我見無我』、『淨見不淨』之邪見者,如是稱為:知『常樂我淨』之字,而不知『常樂我淨』之義也。
是故各位再回想一次看看!印順法師說:『佛法說無我,而現在極力說如來藏我,到底我是什麼?《大般涅槃經》說: 『何者是我?若法是實、是真、是常、是主、是依、性不變易者,是名為我』。這與奧義書所說我,是常、是樂、是知,似乎相差不遠。』末學摘錄以《大般涅槃 經》之內容,作為互相比較:
(卷七)曰:
《善男子!若人不聞如來甚深祕密藏者,云何當知有佛性耶?何等名為祕密之藏?所謂【方等大乘經典】。善男子!有諸外道,或說我常,或說我斷;如來不爾,【亦說有我】,【亦說無我】,是名【中道】。》
如是印順不知如來說【無我】及【有我】之中道義理,亦不知古印度之婆羅門梵我外道思想之義理,更不知佛陀於成道時,最初因觀察眾生根器尚不成熟,存在著過 去於婆羅門教中,所薰習之四吠陀及奧義書的梵我思想,故知弟子尚無法分辨『梵我』與『如來藏我』之差異,故於初轉法輪(阿含)時期,先為鈍根初機人及二乘 人宣說『無我』等法,主要在開示眾生之五陰十二處十八界,是集眾苦之因(苦)、是空相不可得(空)、是無常生滅法(無常)、非是真實之我(無我);以『無 我』法破除當時之梵我思想,及其它常見外道之我見、我執;如是佛陀為不令因緣不俱者,在聽聞第一義諦真實我-如來藏後,而落入外道常見中,與梵我外道互相 混淆,是故阿含經隱覆真實我-如來藏,而說『無我』法;又為弟子在聽聞『無我』法後,不致落入外道斷滅見中,而說有個實際的『涅槃本際』。
再者,佛為二乘人隱覆如來藏,而說無我法。故於《大般涅槃經》 (卷5)曰:
《爾時迦葉菩薩白佛言:『世尊!如佛所說:「諸佛世尊有祕密藏。」是義不然!何以故?諸佛世尊唯有密語,無有密藏。…,云何當言諸佛世尊有祕密藏?』佛讚 迦葉:『善哉!善哉!善男子!如汝所言,如來實無祕密之藏,何以故?如秋滿月處空顯露,清淨無翳人皆睹見,如來之言亦復如是,開發顯露清淨無翳,愚人不解 謂之祕藏,智者了達則不名藏。…。
如來視於一切眾生猶如一子,教一子者謂聲聞弟子,半字者(喻小乘),謂九部經;毘伽羅論者(喻大乘),所謂方等大乘經典;以諸聲聞無有慧力,是故如來為說 半字九部經典(小乘經典),而不為說毘伽羅論方等大乘。善男子!如彼長者,子既長大(喻信心福德智慧具足者),堪任讀學,若不為說毘伽羅論(喻大乘),可 名為藏(暗藏不教授),若諸聲聞有堪任力,能受大乘毘伽羅論(信受方等經典),如來祕惜不為說者,可言如來有祕密藏(若如來因吝惜,不為有信心福德智慧之 聲聞人宣說大乘方等經者,汝可謂如來有祕密吝藏之法而不教者);如來不爾,是故如來無有祕藏。如彼長者教半字已,次為演說毘伽羅論(先教完基礎簡單的法, 若能了解信受後,再教深奧難法)。我今亦爾,為諸弟子說於半字九部經已(說完小乘法)。次為演說毘伽羅論(再教大乘法)。所謂如來常存不變(方等經之如來 藏常、樂、我、淨也)。》
復次,佛於不同時間地點宣說阿含經,前後花了十二年的時間,待至眾生根器因緣俱足時,於二轉法輪(般若)時期,為菩薩種性者,宣說大般若經,開示摩訶般若 波羅蜜-如來藏的種種體性…等,前後又花了二十二年,如是漸進,再於三轉法輪(方等)時期,為利根者宣說方等唯識經約八年的時間,開示如來藏之所含藏種子 之功能差別及無明煩惱等,最後於涅槃前,宣說法華經、大般涅槃經約八年時間;佛陀前後說法,總共花了四十九年的時間,最後在拘尸那城,阿利羅跋提河邊,於 雙娑羅樹中間入涅槃。印順法師,不知其義,以初轉法輪阿含經之俗諦-『無我』法,來推翻二轉法輪以後,佛說大乘般若勝義諦-『如來藏』法;印順法師猶如一 般小學生(小乘)的數學程度,只懂加四則運算淢乘除法(四聖諦),而不懂大學生(大乘)的工程數學-微積分(般若、唯識),而大肆否定大學生的微積分為非 數學法(非佛法、是梵我外道法)。
如是吾等末法時期之正信佛弟子們,不應隨從印順邪師邪見,跟著否定二乘佛法、及大乘佛法之根本-涅槃本際、如來藏、阿賴耶識;或隨順其邪師,將佛說如來藏我,誣指為為奧義書梵我外道思想之合化。是故佛於《大般涅槃經》(卷第七)曰:
《若有說言如來為欲度眾生故說【方等經】,當知是人【真我弟子】。若有【不受方等經者】,當知是人【非我弟子】,不為佛法而出家也!【即是邪見外道弟 子】,如是(認同大乘方等)經律,是佛所說;若不如是(而謗方等經者),是魔所說,若有隨順魔所說者,是魔眷屬,若有隨順佛所說者,即是菩薩。》
復次,外道凡夫因為諸無量煩惱及無明所覆障,使意識心生起顛倒想故,於我中計無我想、於常中計無常想、於淨中計不淨想、於樂中計為苦想;猶如印順不知不解 佛所說之如來藏『常樂我淨』及外道『常樂我淨』之分際,以生無明顛倒想,妄將《大般涅槃經》及諸方等唯識經論之如來藏『常樂我淨』,與外道婆羅門教之梵我 思想《奧義書》所說之『常樂我淨』混為一談,印順個人因未在實修上下功夫,故無實際之證量,卻以粗糙之歷史考證方法,及其護持西藏喇嘛黃教-應成派之私心 的前提下,以一句『似乎相差不遠』、『不究竟』、『方便法』之說,來否定佛於般涅槃前,所說的最後一部大經-《大般涅槃經》及所有的方等唯識經論。
復次,印順法師為何否定《大般涅槃經》?
印順法師之所以會否定《大般涅槃經》及一切佛說大乘經典,在於印順本人終其一生,僅在佛經文字中鑽研法義,從未以念佛法門、或以禪宗法門做為實修實證,是 故未能真悟本心實相,不見佛性,不能解行相資,不能宗教互通;印順的思想,以離如來藏而說:『一切法空、緣起性空』,來否定一切有關佛說如來藏之經典,而 認為阿含經典之『一切法空、緣起性空』之無我思想,才是究竟義理,並於其著作中公開宣稱『大乘法非佛說』,呼籲佛弟子要『回歸佛陀的本懷』,以佛說小乘阿 含經系為根本依,將佛說大乘如來藏思想,斥為是佛教後期演變,認為是佛涅槃後,『佛弟子對佛陀的永恒的懷念』,而集體創作之偽經,故印順法師認為,如來藏 思想是外道梵我思想之合化,又將佛說如來藏法之因緣,誣指為是佛為引渡梵我外道者,而施設之方便爾。
然而,印順法師大肆否定一切如來藏經典,其認為阿含經系才是佛陀親口所宣說之法,認為阿含經亦無如來藏之說,因此大力呼籲佛弟子要『回歸佛陀的本懷』,依 止藏教四阿含經典為佛教之根本,來加以駁斥大乘如來藏法,誣指為梵我外道之演變合化;如是印順法師近數十年來,以其在佛教中的地位、名聲、勢力,以其著作 等身的信心,就以為可以一手遮天,籠罩全球佛教界人士,然而關阿含經可證明早就有出現如來藏、大乘、方廣、真實如來等,其實是與大乘如來藏法相互貫通一 致。
跟一般說的靈魂或靈性有什麼差異?
答:在中國的民間信仰裡,靈魂是指人死後的鬼魂或中陰身,或是說人之所以不死是因為有靈魂住在身中。所以從民間信仰或道家的信仰裡,靈魂是可以在某些因緣 下見到的,例如陰陽眼或親人在夢中所見。而靈性就是說人的見聞覺知,也包括情感部份。只是有形的靈魂或是心靈的靈性,包括一神教所說的靈性、靈魂思想,或 是印度教梵我思想,這都是不離五陰十八界的有為有漏境界法,都是不離虛妄的意識境界。而一切有情身中的第八識-阿賴耶識是超越意識境界、超越五蘊十八界, 亦超越三界六道輪迴。因為阿賴耶識無覺無知,沒有情感沒有喜怒哀樂,沒有色、聲、香、味、觸,亦不在欲界,不在色界,不在無色界,衪不在三界內,也不隨六 道而輪迴,但卻能出生靈魂、靈性....等,可是衪卻不是靈魂,也不是靈性。那阿賴耶識到底住在何處?阿賴耶識住在自己的境界中,也就是涅槃中。至於涅槃 為何?不妨多讀幾遍心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