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Truth of Tibetan Buddhism

简体 | 正體 | EN | GE | FR | SP | BG | RUS | JP | VN 西藏密宗真相 首頁 | 訪客留言 | 用戶登錄 | 用户登出

über die Dalai Lamas

佛教未傳入西藏之前,西藏當地已有民間信仰的“苯教”流傳,作法事供養鬼神、祈求降福之類,是西藏本有的民間信仰。

到了唐代藏王松贊干布引進所謂的“佛教”,也就是天竺密教時期的坦特羅佛教──左道密宗──成為西藏正式的國教;為了適應民情,把原有的“苯教”民間鬼神信仰融入藏傳“佛教”中,從此變質的藏傳“佛教”益發邪謬而不單只有左道密宗的雙身法,也就是男女雙修。由後來的阿底峽傳入西藏的“佛教”,雖未公然弘傳雙身法,但也一樣有暗中弘傳。

但是前弘期的蓮花生已正式把印度教性力派的“双身修法”帶進西藏,融入密教中公然弘傳,因此所謂的“藏傳佛教”已完全脱離佛教的法義,甚至最基本的佛教表相也都背離了,所以“藏傳佛教”正確的名稱應該是“喇嘛教”也就是──左道密宗融合了西藏民間信仰──已經不算是佛教了。

   
                  ◆《 廣論》傳承之平議(阿底峽思想探討)

(圖:因為西藏人的道德標準,不像漢地那麼嚴謹,也因為婚姻不易,
往往可以多人共有一妻或共有一夫,導致男女間的「性愛事相」比較開放
;再加上幾百年來西藏密教政府大力支持左道密宗,及蓮花生進藏所奠定
的雙身法基礎,
是故「無上瑜伽、樂空雙運」的男女雙身修法,以及師徒
間的多人輪座雜交,很受藏人的喜歡,也因西藏地區屬於偏僻的高山地區,
交通甚為不便,儼然是獨立於文明世界的邊地,所以左道密教在西藏的推
展得以成功,再加上密教政府的政治勢力支持,就勢如破竹的遍滿流通於
整個藏地而沒有障礙
。)


第二章 《廣論》傳承之平議
第一節 《廣論》之傳承

(續前文)

第四目 阿底峽思想探討


宗喀巴致達仁瓦書說:
「《現觀莊嚴論》所說應修次第,尚不易知,一讀《炬
論》即能了解
。」(《菩提道次第略論釋》上冊43 頁)

《廣論》中的顯部,說是必須依於聖 彌勒菩薩的《現觀莊嚴
論》(以下仍簡稱為《論》),而宗喀巴自己也承認《論》的修學次
第不容易瞭解,其實他根本不懂《論》的正義,只是拿來做招
牌而已,掛著羊頭卻賣起狗肉來,這就是宗喀巴《廣論》的特
色之一。所以,《廣論》顯部法義並不是重點,只是引述 彌勒
菩薩的一些偈頌來虛應故事,令人對《廣論》生起信心而已

其重點仍然是在密部的「別教典」,此密部特別教典即是阿底
峽的《菩提道燈論》〔編案:此《論》宗喀巴說為《菩提道炬論》, 法
尊法師翻譯說為《菩提道燈論》,見《廣論》後之附錄, 本文後面所舉皆用
《菩提道燈論》之名。〕,
因為《菩提道燈論》有三士道,宗喀巴
即依此三士道鋪陳為《菩提道次第廣論》。因此在平議《廣論》
之前,必須先知曉阿底峽思想及《菩提道燈論》之內涵。

西元八世紀中葉印度波羅王朝時期,由於國王的護持下,
左道密教正式入篡佛門進而取代了佛教;直到十三世紀初,左
道密教被回教消滅為止,這段期間,阿底峽正好出生(西元九
八二年),因此阿底峽在印度學法、弘法時,正好是天竺左道密
教的盛行時期。他入藏後創立藏密噶當派,而《菩提道燈論》
就在他以「密」部為主、「顯」部為輔的背景之下而寫的。因
為西藏人的道德標準,不像漢地那麼嚴謹,也因為婚姻不易,
往往可以多人共有一妻或共有一夫,導致男女間的「性愛事相」
比較開放;再加上幾百年來西藏密教政府大力支持左道密宗,
及蓮花生進藏所奠定的雙身法基礎,是故「無上瑜伽、樂空雙
運」的男女雙身修法,以及師徒間的多人輪座雜交,很受藏人
的喜歡,也因西藏地區屬於偏僻的高山地區,交通甚為不便,
儼然是獨立於文明世界的邊地,所以左道密教在西藏的推展得
以成功,再加上密教政府的政治勢力支持,就勢如破竹的遍滿
流通於整個藏地而沒有障礙


至於顯部的教理方面,《阿底峽尊者傳》(法尊法師譯)如此
說:
又種敦將自己所瞭解月稱派正義啟白尊者,尊者向東
方合掌曰:「現在印度東方唯持此見,藏地有如汝之
大有情,福實不薄,我無須來藏也。」說已並傳教授
(教授時至方傳,阿底峽之見為月稱派,至此已明)。

(《阿底峽尊者傳》76 頁)同書又說:

尊者(阿底峽)初依響底跋譯寂靜或清淨等多義,學
《唯識》見。次捨棄《唯識》見、受持《中觀》見時,
響底跋深生不悅曰:『言弟子者,是須續持其見者
。』」(《阿底峽尊者傳》21 頁)

從上可知,阿底峽在顯教方面的見解,是屬於中觀應成派。(中
觀應成派的邪見當於後再細說)
阿底峽大、小作品雖然很多,但是大部分屬於密教,顯教
的著作較少;他在二十九歲出家前後,都在四處訪師學密咒,
入藏後,主要在傳授密部法義,從《阿底峽尊者傳》中處處記
載傳授藏人《十一面觀音》、《馬頭明王》、《降閻魔尊》、《 度母》、
《建立三昧耶王》等等密法可知。在《菩提道燈難處釋》開頭
就敬禮「勝樂輪」、「三昧耶王」、「世間自在」、「救度母」,可
知阿底峽終其一生,一直是密咒及雙身法的奉行者,這是不可
否認的事實。

前說阿底峽由於根本知見錯誤,加上應成中觀之邪見誤
導,無法實證第八識如來藏,所以獨鍾應成中觀,不喜唯識,
認為唯識是不了義、不究竟,所以捨棄了唯識師響底跋,獨尊
左道密教月稱論師以六識論的意識所理解的應成派中觀,所以
在《菩提道燈論》整個內容中都不宣揚唯識;也由此可知,
底峽根本未證如來藏識,所以無法發起般若智慧,才會落在意
識境界而無智自我警覺。
空性者,即是唯識學派所說的第八阿
賴耶識(異熟識、如來藏),阿底峽既然否定了唯識學派的中道
心,也等於否定了中道觀行的對象如來藏心,對他來說,哪來
空性心可知、可證呢?既然未證空性心,純以六識論的意識為
中心來理解般若中道,當然不可能有般若智慧發起,他所弘傳
的中觀當然只是臆測之想,那麼他所說的佛道次第就決定不切
實際了。


真正的大乘道,必須要學人先證得空性心之後,才能現觀
中道般若的真實義,般若智慧才能開啟,才能悟後起修,進修
別相智、道種智。道種智即是 佛陀第三轉法輪唯識諸經的內
涵,也就是諸地菩薩進入成佛之道第二、第三阿僧祇劫必須修
習的增上慧學。通達唯識正義者,必定了知般若中觀與唯識種
智無二無別,中觀之理就是唯識增上慧學所宣說的中道性,只
是側重總相智與別相智,尚不涉及一切種智罷了。如此次第修
習,圓滿道種智時,才能成就佛地的一切種智,此時具足圓滿
一切智慧而又稱為一切智智,也就是佛地的智慧,無所不知,
無所不遍,所以諸佛又名正遍知者。反觀藏密外道的無上瑜伽
雙身法,卻是以淫觸擴大到全身,無一處不遍滿樂觸的覺受,
以如是第四喜的樂觸覺受確實現前時,認定是密宗報身佛的正
遍知、快樂果報,其實是連我見、身見都斷除不了的意識境界,
也是落入五蘊我所的五濁境界。


而阿底峽所獨鍾的中觀,正是變質的中觀,是以六識論的
意識為中心的中觀;雖然表面說是師承 龍樹菩薩,實際上卻
否定 龍樹菩薩以如來藏中道性而說的中觀見;並改變成以無
因論為內容的中觀見,悖離 龍樹依如來藏而說的中道觀
。阿
底峽的《菩提道燈論》說:「有則生非理,無亦如空花;俱
則犯俱過,故俱亦不生。」(《廣論》 附錄)他這四句就否定了
龍樹菩薩的「八不中道」——非有非無的空性如來藏正理。一
切有情眾生的確各有如來藏,而《菩提道燈論》說:「有則生
非理」,很明顯的否定如來藏存在。如來藏雖然體如虛空,但
祂是一切眾生色身之所依,若無如來藏,色身即壞滅;祂也是
一切眾生受、想、行、識之所依,若無如來藏,受、想、行、
識悉皆立即斷滅而不能存在,所以如來藏是「非無亦非有」。


阿底峽有眼而不能見,所以否定了自己本有的第八識如來藏。
再說如來藏含藏無量無邊的業種及法種,假藉業種及法種
而生世間的蘊、處、界諸法,蘊處界諸法依勝義諦來看是無,
依世俗諦來看是假有,因此方便說「俱有俱無」、「非有非無」
均無過失。如來藏從本以來就不生,而《菩提道燈論》說:「故
俱亦不生」,「俱」者是指「有」與「無」,說有無兩者均不曾
存在,就違背了 龍樹菩薩闡述的「中觀」道理,而成為無因
論的斷滅見。所以如來藏決非如阿底峽所說的:「有則生非
理,無亦如空花,俱則犯俱過,故俱亦不生。」(此偈頌本
章後面還會再給予持平之論斷)阿底峽否定如來藏實有,而 佛說如
來藏能生一切法,是一切法之因;換句話說,阿底峽所寫的《菩
提道燈論》及其他著作,皆是否定萬法根本因的邪論,成為無
因論之戲論法,已經違背 佛說的因緣法則:有因有緣世間集。
成為無因唯緣世間集。

(未完待續)

以上文章摘自《廣論之平議》 作者:正雄居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