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Truth of Tibetan Buddhism

简体 | 正體 | EN | GE | FR | SP | BG | RUS | JP | VN 西藏密宗真相 首頁 | 訪客留言 | 用戶登錄 | 用户登出

über die Dalai Lamas

佛教未傳入西藏之前,西藏當地已有民間信仰的“苯教”流傳,作法事供養鬼神、祈求降福之類,是西藏本有的民間信仰。

到了唐代藏王松贊干布引進所謂的“佛教”,也就是天竺密教時期的坦特羅佛教──左道密宗──成為西藏正式的國教;為了適應民情,把原有的“苯教”民間鬼神信仰融入藏傳“佛教”中,從此變質的藏傳“佛教”益發邪謬而不單只有左道密宗的雙身法,也就是男女雙修。由後來的阿底峽傳入西藏的“佛教”,雖未公然弘傳雙身法,但也一樣有暗中弘傳。

但是前弘期的蓮花生已正式把印度教性力派的“双身修法”帶進西藏,融入密教中公然弘傳,因此所謂的“藏傳佛教”已完全脱離佛教的法義,甚至最基本的佛教表相也都背離了,所以“藏傳佛教”正確的名稱應該是“喇嘛教”也就是──左道密宗融合了西藏民間信仰──已經不算是佛教了。

   
                  ◆ 《廣論》傳承之平議(假藉《現觀莊嚴論》之名而弘揚密宗邪淫法)

第二章 《廣論》傳承之平議
第一節 《廣論》之傳承

(續前文)

第三目 略述《現觀莊嚴論》

《現觀莊嚴論》為藏密所必修的 彌勒五大論之一,《廣論》
既然提到《現觀莊嚴論》,我們就以《現觀莊嚴論》來作約略
的探討。《廣論》第二頁說:
總此教授,即是至尊慈氏所造《現觀莊嚴論》所有教
授。

也就是說 彌勒菩薩之《現觀莊嚴論》就是《廣論》顯部法義
之所依。真實情形是否如此?首先引鳳山寺日常法師的一段話
佐證,日常法師是目前台灣公認講說《廣論》的權威專家,在
《廣論手抄稿》中說:

《現觀莊嚴論》是什麼呀?我簡單的介紹一下,裡面
一共說八樣東西,叫:第一個三智,什麼是三智?一
切智、道種智、一切智智。第二個四加行,後面的一
果,佛果。……一切智是瞭解一切法總相的,一切法
總相,空。然後呢?道種智指一切法的差別相的,然
後呢,一切種智,就是把所有的這個通達總別一切的
這個智,這三樣圓滿就是佛;那麼要想得到這個東
西,那麼內涵等等,修行的次第所謂四個加行,經過
這樣以後,最後圓成一個佛果。

這是錯誤的說法,因為日常法師把「三智」搞錯了:一切智不
是一切法的總相,一切法的總相也不是空;道種智也不是一切
法的差別相。又日常法師所說的四個加行,是修行的內涵與次
第,他沒有進一步解釋,所以也就不予置評。

末學將《現觀莊嚴論》略述如下:《現觀莊嚴論》(以下簡
稱為《論》)的內容,主要說明三智、四種現觀、法身,共八法。
《論》說:
般若波羅蜜,以八事正說,徧相智道智,次一切智性,
一切相現觀,至頂及漸次,剎那證菩提,及法身為八。
(《現觀莊嚴論》18 頁)

般若波羅蜜即是佛菩提道,內容有:遍相智、道智、次一切智
性、一切相現觀、至頂現觀、漸次現觀、剎那證菩提現觀、法
身,共八法。
遍相智〔編案:「遍」同於「徧」〕就是一切種智,乃是八識心
王一切種子的智慧,無所不遍,是菩薩圓滿道種智而成為一切
種智。《論》說:
發心與教授,四種決擇分,正行之所依,謂法界自性。
諸所緣所為,甲鎧趣入事,資糧及出生,是佛徧相智。
(《現觀莊嚴論》18 頁)

頌中所敘述的一切種智,包括世、出世間法的一切智慧,或說
從初發心到成佛的一切智慧。「發心」:想要求證菩提之心。「教
授」:謂修習種種能成辦般若波羅蜜之各種教法經論等等。「四
種決擇分」:即是透過四加行的煖位、頂位、忍位、世第一法
位的修習,作為菩薩大乘見道的準備,此為修習般若波羅蜜之
前行。「正行之所依」:證得空性如來藏後,轉依如來藏來修內
門六波羅蜜多,因此說空性如來藏是一切修法及證法之所依。
「法界自性」:即是如來藏的體性,能生一切萬法。「諸所緣」:
由如來藏所出生之種種緣起法。「諸所為」:謂如來藏及五蘊十
八界諸有為法的運作,成就一切萬法。「甲鎧」:身被精進甲冑
趣入六度、十度波羅蜜多。「資糧」:由於精進不退,能很快速
聚集福智二資糧。「出生」:福智資糧圓滿,最後成就佛位果德。
以此次第漸進而圓滿佛智,此智函蓋大圓鏡智、平等性智、妙
觀察智、成所作智,一切法界體性具足通達,具足人無我、法
無我;能斷分段生死之一切智,能斷變異生死之道種智,二者
悉皆具足了知,故名一切種智。佛以一切種智故,函蓋四智,
名為一切智者。

道智是說諸地菩薩的道種智,《論》說:
令其隱闇等,弟子麟喻道,此及他功德,大勝利見道。
作用及勝解,讚事并稱揚,迴向與隨喜,無上作意等。
引發最清淨,是名為修道,諸聰智菩薩,如是說道智。
(《現觀莊嚴論》19 頁)

此頌說明諸地菩薩道種智,因為菩薩法函蓋二乘菩提。菩薩了
知三界凡夫、二乘愚人的世俗智慧非究竟法,是幽隱黯淡的。
但是,要透過世俗智慧的增長才能自度度他,於自度度他過程
中累積福德、功德,才有因緣證得空性如來藏;證得空性如來
藏,般若總相智才能顯現,才有佛菩提見道位之殊勝利益。菩
薩悟後起修,於勝解行位中反複驗證了知如來藏種種體性與作
用,因而證得如來藏的般若別相智,菩薩即因別相智圓滿而滿
足三賢位,進入地上修道位;於修道位中,見 佛種種功德及
殊勝利益,因而發起讚美、稱揚、隨喜 佛功德,並迴向大菩
提。地上菩薩如是將有漏的世間有為法,轉為最清淨的世、出
世間無漏智,以及不可思議的無漏有為法而成佛,是為修道。
諸地菩薩因修道而得的智慧,是為菩薩道種智。

道種智是地上菩薩必須修證的智慧,大乘菩薩證得空性如
來藏後,般若智慧才開始顯現,這時菩薩只得到大乘無生智
忍;此時只了知般若空性之總相,不知別相。《大般若經》六
百卷所說,是依般若空性之總相而說種種別相,般若別相智又
稱為後得無分別智,此時菩薩尚未登地,因此不能說為道種
智,必須悟後轉入相見道位,進修別相智圓滿了,才能獲得初
地道種智的初分,才算是道種智。菩薩證得空性如來藏後,以
證得如來藏而發起的般若總相智及別相智作為基礎,才能修學
道種智。菩薩所修的道種智,即是 佛陀第三轉法輪方廣唯識
諸經的內容,也就是大乘法中的增上慧學。如果是沒有證悟空
性如來藏的人,無法發起實相般若智慧,只能依般若及方廣諸
經的名相來依文解義,乃至錯解經義;如是之人,即是歷代祖
師說的「依文解義,三世佛怨;離經一字,即同魔說。」宗喀
巴、日常法師即是此類之人。

一切智是世間的智慧,《論》說:
智不住諸有,悲不滯涅槃;非方便則遠,方便即非遙。
所治能治品,加行平等性,聲聞等見道,一切智如是。
(《現觀莊嚴論》19 頁)

此頌在說明菩薩的一切智。一切智是指證得解脫而出離三界的
智慧,是三乘解脫的共法,也是三乘無學通有。二乘證得一切
智,解脫而入涅槃;然大乘證悟之菩薩,在證得一切智時,因
初地所發十無盡願之廣大悲願慈愍所持故,以及方便慧而能在
斷盡思惑、具足十智時,仍然可以不入無餘涅槃。如果是沒有
解脫智慧的人,離解脫道極果(第四果)圓滿之路就很遙遠,反
之則非遙;如果菩薩沒有方便波羅蜜,離佛果就會極遙遠。一
切智是能對治與所對治煩惱的智慧,是證得解脫道極果的智
慧,是二乘解脫道圓滿的智慧,但菩薩也必須具備一切智才能
成佛。一切智共有十種:「世俗智、法智、類智、苦諦智、苦
集諦智、苦滅諦智、苦道諦智、知他心智、盡智、無生智」,
此十智函蓋有漏法與無漏法,世俗智通三界四禪八定等有漏
法。二乘聖人八解脫鈍根者只有前九智,利根者慧解脫、俱解
脫才具足十智。大乘法中已明心之菩薩若證得慧解脫時,必與
阿羅漢一樣具有聲聞聖人這十智:因智慧深利故,大乘證悟之
菩薩若證慧解脫無學,必具十智,慧強根利故。

又《論》中所說一切相現觀,就是現前觀察一切智相、道
種智相及一切種智相。三智相的體性、修證過程、功德與過失
等等,是為聲聞緣覺、菩薩圓滿證得無餘涅槃或佛地一切相的
善巧方便。

至頂現觀,就是現行觀察加行道位至頂、見道位至頂、修
道位至頂及無間道至頂的修證。加行道位又分四個階段:煖、
頂、忍、世第一,此四加行於後當再細說。見道位至頂,在解
脫道中,是說二乘初果;在佛菩提道中,是說大乘七住菩薩證
空性如來藏以後,進修相見道位智慧至初地入地心,名見道圓
滿之頂。修道位至頂,若從二乘菩提解脫道的修證來說,是從
二果至四果的修證;若從大乘菩提解脫的修證來說,乃是指初
地菩薩進修至最後身菩薩的修證。無間道至頂即是最後身菩薩
究竟成佛,八識心王究竟清淨,滅盡塵沙無明之究竟佛。
漸次現觀,如《論》說:
布施至般若,隨念於佛等,法無性自性,許為漸次行。
(《現觀莊嚴論》77 頁)

菩薩修六波羅蜜、三十七菩提分……等,證得諸法無自性或有
自性等之觀行,如次漸次修集證知……等,即是為漸次加行。
剎那證菩提現觀,是說菩薩於見道、修道各位階,都是歷
經長時間漸次修學以後,於一剎那相應而證。譬如第六住加行
道位菩薩,於加行漸次圓滿後,一念相應證得空性如來藏,現
觀如實不二的真如法性,心得決定,即圓滿七住位成為大乘證
悟之賢位菩薩;亦如歷經多劫漸次修行,進入第十住位之菩薩
漸次修集別相智、大福德、定力後之眼見佛性,亦是於最後剎
那間一念相應慧而得眼見分明,頓時現觀世界、身心如幻。諸
如此類,於上地之各位階皆有該位階所證之剎那現前菩提現觀
之一念相應慧相應,但都必須有漸次修行的前行過程。
最後《論》說:
自性圓滿報,如是餘化身,法身并事業,四相正宣說。
(《現觀莊嚴論》21 頁)

此頌是說明佛之三身及佛之果德。諸佛皆圓滿所作事業,成就
三身,謂:自性圓滿報身、自性圓滿化身、自性圓滿法身及成
就圓滿所作事業,是最後的佛果。自性圓滿報身者,謂佛已圓
滿佛地所須福智二資糧莊嚴,而顯示三十二大人相、八十隨形
好的莊嚴報身,如 釋迦牟尼佛之莊嚴報身,即是正在色究竟
天宮說法的 盧舍那佛。化身者,佛以圓滿報身及真如佛性,
應眾生得度因緣而顯現各種色身說法度眾,如千百億化身 釋
迦牟尼佛中之一尊應化身,於二千五百多年前示現於此人間說
法度眾。法身者,謂佛地無垢識無形無相,但與五遍行、五別
境、善十一心所法相應,能以無功用行而了知一切有情心行,
並已圓滿一切智、道種智、成就一切種智者,如 釋迦牟尼佛
之清淨法身 毗盧遮那佛。所作事業者,謂諸佛應眾生之緣而
示現八相成道、說法度眾……等諸事業。

《現觀莊嚴論》聖 彌勒菩薩以善巧方便,闡述解脫道及
佛菩提道,以此八法函蓋一切世、出世間法。《論》中引導眾
生如何見道、如何修道以及究竟成佛的過程。但眾生無明覆
蓋,薩迦耶見(我見)未斷,未能實證大乘見道,無法於總相智、
別相智乃至種智上作功夫,因此必須先修四加行,斷除我見而
證能取、所取空,而且明心證真、眼見佛性、進修般若別相智,
配合世俗諦的一切智,於諸地中次第修證道種智圓滿,成就一
切種智,依此次第循序修證佛菩提道,才能成佛。

而宗喀巴說:「總此教授,即是至尊慈氏所造,現觀莊
嚴論所有教授。」綜觀《現觀莊嚴論》從開始到結尾,從未
提及成佛之道的次第即是《廣論》說的「三士道」及金剛乘雙
身修法的「止、觀」;而整本《廣論》也沒有看到有《現觀莊
嚴論》的隻字半語,作為《廣論》的引用證明。宗喀巴只是攀
緣附會而說聖 彌勒菩薩之《現觀莊嚴論》是《菩提道次第廣
論》之所依,實際上都未以《現觀莊嚴論》中的法義作為所依,
並且《廣論》內容是與此論的法義相違背的
。如《菩提道次第
略論釋》(昂旺朗吉堪布口授,以下簡稱《略論釋》)說:

依中士道戒定慧三學修習,此即與《現觀莊嚴論》之
第二種智相符合。繼修菩提心,以自他換,得證空性,
得法身,即與《現觀莊嚴論》之第三種智相符合。《郎
忍》與《現觀莊嚴論》排比既皆相同,惟以根器關係,
《現觀》不易了解,而《郎忍》則甚明顯。如《現觀》
所說之敬信諸佛業果,即《郎忍》中之皈依,依止上
師,深信業果。《現觀》之心行圓滿,即《郎忍》之
出離心修學三學,直至生起菩提心。《現觀》之遍利
一切有情,即《郎忍》之六度等佛子行。又《現觀》
所說之心境不明須依定,亦即是《郎忍》中之修止法;
《現觀》最後說,佛所說法皆為真實義,亦即與《郎
忍》最後所講之中觀相應。故論云:「總依彌勒之《現
觀論》。」
〔按:《郎忍》之意思為《廣論》之道次第〕
(《菩提道次第略論釋》上冊18 頁)

如果按照上文所示,依《廣論》之「中士道」戒定慧三學
修習,只是修出離心,尚未證道,並不是《論》所說的地上菩
薩之道種智,二者顯然不符。而自他交換之法更是虛無飄渺、
毫無實在之法,非唯自他交換的事相絕無可修成,並且也不可
能由自他交換法來證空性、得法身(當在本書的上士道章再論之);
假定自他交換法,能證空性、得法身,也仍不能成佛,因為不
是《論》所說的第三種智。而《郎忍》所說的中觀,更不是《論》
所說中觀的真實義。最大的不同:《論》要引導學人證悟空性心
──如來藏──金剛不壞心,再悟後起修別相智、道種智,
圓滿一切種智直至成佛。而《廣論》卻不教導學人證悟空性心
如來藏,反而否定第八識如來藏,引導學人轉入金剛乘中修學
左道密宗的無上瑜伽雙身法,全都在意識上用心,甚至破戒、
亂倫、邪淫、大妄語,向下愈陷愈深,最後成就無間地獄身,
正好與《論》成為兩極的相反之路。

因此《廣論》說是依止《論》而造,根本毫無根據;
只是夤緣於聖 彌勒菩薩之聖名妙《論》,
作為護身符,廣招眷屬,
作為未來引導學人入左道密宗雙身法之準備而已。

(未完待續)

以上文章摘自《廣論之評議》作者/正雄居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