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Truth of Tibetan Buddhism

简体 | 正體 | EN | GE | FR | SP | BG | RUS | JP | VN 西藏密宗真相 首頁 | 訪客留言 | 用戶登錄 | 用户登出

über die Dalai Lamas

佛教未傳入西藏之前,西藏當地已有民間信仰的“苯教”流傳,作法事供養鬼神、祈求降福之類,是西藏本有的民間信仰。

到了唐代藏王松贊干布引進所謂的“佛教”,也就是天竺密教時期的坦特羅佛教──左道密宗──成為西藏正式的國教;為了適應民情,把原有的“苯教”民間鬼神信仰融入藏傳“佛教”中,從此變質的藏傳“佛教”益發邪謬而不單只有左道密宗的雙身法,也就是男女雙修。由後來的阿底峽傳入西藏的“佛教”,雖未公然弘傳雙身法,但也一樣有暗中弘傳。

但是前弘期的蓮花生已正式把印度教性力派的“双身修法”帶進西藏,融入密教中公然弘傳,因此所謂的“藏傳佛教”已完全脱離佛教的法義,甚至最基本的佛教表相也都背離了,所以“藏傳佛教”正確的名稱應該是“喇嘛教”也就是──左道密宗融合了西藏民間信仰──已經不算是佛教了。

   
                  將佛法世俗化、淺化的證嚴法師(2)

文章接續以下來源:

將佛法世俗化、淺化的證嚴法師(1)
http://www.fddi.cn/fanti/?type=detail&id=343

將佛法世俗化、淺化的證嚴法師(2)
                 文/ 正光居士

證嚴「上人」將佛法淺化的證據

又證嚴法師在《心靈十境》書中,將四地菩薩證量、智慧及功德加以極度的淺化,譬如 她在第五十四頁~五十七頁云:「第三地之後,接著踏上第四階──『焰慧地』。『焰』是光明四射的意思,不只是智慧光明返照自身,還要將光芒向外發散照亮。 若能登上『焰慧地』,就能到達明淨的彼岸。

又證嚴法師在《心靈十境》書中,將四地菩薩證量、智慧及功德加以極度的淺 化,譬如她在第五十四頁~五十七頁云:「第三地之後,接著踏上第四階──『焰慧地』。『焰』是光明四射的意思,不只是智慧光明返照自身,還要將光芒向外發 散照亮。若能登上『焰慧地』,就能到達明淨的彼岸。又證嚴法師在《心靈十境》書中,將四地菩薩證量、智慧 及功德加以極度的淺化,譬如她在第五十四頁~五十七頁云:「第三地之後,接著踏上第四階──『焰慧地』。『焰』是光明四射的意思,不只是智慧光明返照自 身,還要將光芒向外發散照亮。若能登上『焰慧地』,就能到達明淨的彼岸。 


修行,要先捨得社會『名利我相』。做任何事情,都要從基礎做起、耐心去學,否則絕對無法進步。例如:若想享受品茗之樂,必須先學習燒水、泡茶,這就是從基 礎開始學茶道。除此之外,還應該知道水源從何處來,茶樹如何種植、採收、烘培等等……。若能這樣按部就班地踏穩每個腳步,就能不斷進步、充實智慧的功能, 進而達成『焰慧地』的境界。

總而言之,不論處在什麼環境,都要下決心去適應,並以發光地的生忍、法忍為基礎,不斷地再精進,才能達到『焰慧地』。」

然而 佛說的三地菩薩意識、意根能依意生身而在他方世界運為,由此緣故而圓成猶如谷響觀的現觀而轉入四地入地心。於四地入地心的時候,進修四地應具備的無生法忍 道種智、福德,及四地所應斷的煩惱,並圓滿六度的精進度來度眾生,増益自己在世間法上化身眾多的能力,得於四地快滿心的時候,圓滿如水中月現觀──現觀一 切他方世界,自己所化現的眾多化身,猶如水中月一樣,隨於眾多水的數量多寡,便一一映現其中,猶如古人所說:「千江有水千江月」,因為圓滿水中月現觀而轉 入五地入地心。


反觀證嚴法師所說: 「做任何事情,都要從基礎做起、耐心去學」,並且「若能這樣按部就班地踏穩每個腳步,就能不斷進步、充實智慧的功能,進而達成『焰慧地』的境界」,她以這 樣的世俗境界就認為是四地菩薩,完全不需要四地菩薩應具備的無生法忍道種智、福德、發起意生身精進度眾生,以及完成如水中月現觀, 就可以證得四地滿心位菩薩,嚴重的將四地菩薩證量、智慧及功德加以淺化、世俗化。像證嚴法師以自己誤解四地菩薩的知見,來淺化四地菩薩證量、智慧及功德, 將 佛在經典所說四地菩薩的內涵完全改寫,將勝妙的四地菩薩證境代以世俗境界,其過大矣!

又證嚴法師在《心靈十境》將五地菩薩證量、智慧及功德加以淺化,如第七十一頁~七 十四頁云:「接下來是第五『難勝地』。真正想要學佛就必須步步上升,套句現代人的話,稱為人格昇華。何謂『難勝地』?也就是『六波羅蜜』裡的『禪波羅 蜜』。學佛要修習『禪定』,心能定下來,就能達到禪的境界。如何讓心定下來呢?要斷除『思惑』,將心中的明鏡『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而且不是一曝十寒。真正的學佛,是要修練我們的心,在任何境界下,都要能保持一分定力。時時刻刻都很清淨,對於任何境界都不起煩惱,這才是真功夫。」

然而 佛說四地菩薩以其化現的化身能力,很精進的到他方世界度眾生,圓成如水中月現觀而轉入五地入地心。於五地入地心的時候,進修五地應具備的無生法忍道種智、 福德,及五地所應斷的煩惱,並將六度中的禪定以及神通等法轉勝,於五地快滿心的時候,在等持位(定中接觸五塵境發起辦事靜慮五神通)中,現觀自己所化現的 眾多化身,皆是第八識秉持意根的作意與思, 變化所成,皆非實有,圓滿變化所成現觀而轉入六地入地心。


反觀證嚴法師所說:「學佛要修習『禪定』,心能定下來,就能達到禪的境界」以及「時時刻刻都很清淨,對於任何境界都不起煩惱,這才是真功夫」,認為只要心 能夠定下來、常保持不起煩惱的無念中,就算是證得五地菩薩的證量了;可是她所說的禪定, 卻完全不需要三地修證的四禪、四空定、四無量心及五神通的證境,也不需要五地菩薩應具備的無生法忍道種智、福德及變化所成的現觀,將五地菩薩所必須證得的 證境全都捨棄,代之以世俗境界中的覺知心清明境界,這是嚴重的將五地菩薩證量、智慧及功德加以淺化、世俗化,也是污辱五地菩薩證量的說法。

至於思惑,她也不懂,胡說亂道而誤導了慈濟四百萬信眾,所以還得勞煩正光在此加以 說明改正。思惑有三,即欲界愛住地煩惱、色界愛住地煩惱、無色界愛住地煩惱,都屬於一念無明所攝,是進入初地以後所應斷除的煩惱。欲界愛住地煩惱是貪愛欲 界五塵中之種種苦、樂、捨之觸覺,尤其是指男女之間細滑觸的貪愛;色界愛住地煩惱是對色界法生愛不捨,譬如貪著禪定及色界的神通等有為法、貪著色界天種種 境界;無色界愛住地煩惱是執著四空定中之微細意識心,以為常住不壞法,如是安住不捨,不想讓覺知心自己消滅;如是三界愛就是思惑的內容。

又思惑亦名我執,是意根相應之深層我見、我癡、我慢、我愛,也包含意識相應的二十 個隨煩惱,都要由明心證真斷我見後,歷緣對境次第觀行才能漸漸斷除,是修所斷的煩惱。又二乘人斷除我見後,再斷盡思惑即成阿羅漢,於捨壽時,只須令自己七 轉識不再出現,只須令自己七轉識斷滅而不再出生、現行,即成無餘涅槃。菩薩於明心後,亦須斷除思惑煩惱,然而為了無生法忍智慧的增上,於初地滿心時能證慧 解脫而不取證,故意留一分思惑來滋潤未來世的出生;於三地滿心的時候,能夠取證無餘涅槃而不取證,故意留一分思惑潤未來世生;六地滿心時證得滅盡定,隨時 可取證涅槃而不取證,仍留一分思惑而潤未來世生;要待七地滿心斷盡最後一分微細思惑習氣種子,念念入滅盡定,捨壽時將會樂於取證無餘涅槃。

然而佛不許七地菩薩入無餘涅槃,隨即出現於七地菩薩面前,為彼解說「引發如來無量妙智三昧」,引導七地菩薩往八地邁進;所以菩薩正式斷盡思惑的時節,是在 七地滿心位,但其實是在初地滿心位就已能斷盡思惑了, 決不是證嚴法師所說要到五地才能斷除思惑,因此說證嚴法師真是不懂大乘佛法也!像思惑這麼粗淺的佛法知見,證嚴法師都會說錯,焉有可能為人解說五地菩薩不 可思議的證量、智慧及功德?她其實是連三賢位中的七住位菩薩智慧都沒有!莫說七住菩薩的智慧,乃至聲聞初果的斷我見智慧也都沒有,所以會堅定的認為「意識 卻是不滅的」,墮在我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