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 » 評論南傳佛教上座部及印順法師 |
將佛法世俗化、淺化的證嚴法師(2) |
本本文章接續以下來源: 將佛法世俗化、淺化的證嚴法師(1) 證嚴「上人」將佛法淺化的證據 又證嚴法師在《心靈十境》書中,將四地菩薩證量、智慧及功德加以極度的淺化,譬如 她在第五十四頁~五十七頁云:「第三地之後,接著踏上第四階──『焰慧地』。『焰』是光明四射的意思,不只是智慧光明返照自身,還要將光芒向外發散照亮。 若能登上『焰慧地』,就能到達明淨的彼岸。 又證嚴法師在《心靈十境》書中,將四地菩薩證量、智慧及功德加以極度的淺 化,譬如她在第五十四頁~五十七頁云:「第三地之後,接著踏上第四階──『焰慧地』。『焰』是光明四射的意思,不只是智慧光明返照自身,還要將光芒向外發 散照亮。若能登上『焰慧地』,就能到達明淨的彼岸。又證嚴法師在《心靈十境》書中,將四地菩薩證量、智慧 及功德加以極度的淺化,譬如她在第五十四頁~五十七頁云:「第三地之後,接著踏上第四階──『焰慧地』。『焰』是光明四射的意思,不只是智慧光明返照自 身,還要將光芒向外發散照亮。若能登上『焰慧地』,就能到達明淨的彼岸。
總而言之,不論處在什麼環境,都要下決心去適應,並以發光地的生忍、法忍為基礎,不斷地再精進,才能達到『焰慧地』。」 然而 佛說的三地菩薩意識、意根能依意生身而在他方世界運為,由此緣故而圓成猶如谷響觀的現觀而轉入四地入地心。於四地入地心的時候,進修四地應具備的無生法忍 道種智、福德,及四地所應斷的煩惱,並圓滿六度的精進度來度眾生,増益自己在世間法上化身眾多的能力,得於四地快滿心的時候,圓滿如水中月現觀──現觀一 切他方世界,自己所化現的眾多化身,猶如水中月一樣,隨於眾多水的數量多寡,便一一映現其中,猶如古人所說:「千江有水千江月」,因為圓滿水中月現觀而轉 入五地入地心。 又證嚴法師在《心靈十境》將五地菩薩證量、智慧及功德加以淺化,如第七十一頁~七 十四頁云:「接下來是第五『難勝地』。真正想要學佛就必須步步上升,套句現代人的話,稱為人格昇華。何謂『難勝地』?也就是『六波羅蜜』裡的『禪波羅 蜜』。學佛要修習『禪定』,心能定下來,就能達到禪的境界。如何讓心定下來呢?要斷除『思惑』,將心中的明鏡『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而且不是一曝十寒。真正的學佛,是要修練我們的心,在任何境界下,都要能保持一分定力。時時刻刻都很清淨,對於任何境界都不起煩惱,這才是真功夫。」 然而 佛說四地菩薩以其化現的化身能力,很精進的到他方世界度眾生,圓成如水中月現觀而轉入五地入地心。於五地入地心的時候,進修五地應具備的無生法忍道種智、 福德,及五地所應斷的煩惱,並將六度中的禪定以及神通等法轉勝,於五地快滿心的時候,在等持位(定中接觸五塵境發起辦事靜慮五神通)中,現觀自己所化現的 眾多化身,皆是第八識秉持意根的作意與思, 變化所成,皆非實有,圓滿變化所成現觀而轉入六地入地心。 至於思惑,她也不懂,胡說亂道而誤導了慈濟四百萬信眾,所以還得勞煩正光在此加以 說明改正。思惑有三,即欲界愛住地煩惱、色界愛住地煩惱、無色界愛住地煩惱,都屬於一念無明所攝,是進入初地以後所應斷除的煩惱。欲界愛住地煩惱是貪愛欲 界五塵中之種種苦、樂、捨之觸覺,尤其是指男女之間細滑觸的貪愛;色界愛住地煩惱是對色界法生愛不捨,譬如貪著禪定及色界的神通等有為法、貪著色界天種種 境界;無色界愛住地煩惱是執著四空定中之微細意識心,以為常住不壞法,如是安住不捨,不想讓覺知心自己消滅;如是三界愛就是思惑的內容。 又思惑亦名我執,是意根相應之深層我見、我癡、我慢、我愛,也包含意識相應的二十 個隨煩惱,都要由明心證真斷我見後,歷緣對境次第觀行才能漸漸斷除,是修所斷的煩惱。又二乘人斷除我見後,再斷盡思惑即成阿羅漢,於捨壽時,只須令自己七 轉識不再出現,只須令自己七轉識斷滅而不再出生、現行,即成無餘涅槃。菩薩於明心後,亦須斷除思惑煩惱,然而為了無生法忍智慧的增上,於初地滿心時能證慧 解脫而不取證,故意留一分思惑來滋潤未來世的出生;於三地滿心的時候,能夠取證無餘涅槃而不取證,故意留一分思惑潤未來世生;六地滿心時證得滅盡定,隨時 可取證涅槃而不取證,仍留一分思惑而潤未來世生;要待七地滿心斷盡最後一分微細思惑習氣種子,念念入滅盡定,捨壽時將會樂於取證無餘涅槃。 |
Home » » 評論南傳佛教上座部及印順法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