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 » 評論南傳佛教上座部及印順法師 |
將佛法世俗化、淺化的證嚴法師(1) |
(圖:證嚴法師的著作:心靈十境) 將佛法世俗化、淺化的證嚴法師 文/正光居士 證嚴「上人」將佛法淺化的證據 證 嚴法師將佛法淺化的證據罄竹難書,茲舉較明顯的例子「將初地到十地菩薩證量、智慧及功德淺化」來說明。譬如證嚴法師在《心靈十境》二~五頁云:「學佛,一 定要經過『菩薩十地』這十個階段。『地』是基礎的意思,第一個基礎階段就是『歡喜地』。要做一位歡喜地菩薩,需具備什麼條件呢? 首先要培養歡喜心,也就是愛心、慈悲心;有了慈悲心,就願意施捨。不管出力或是物質的布施,抑或以自己體悟的道理去改變他人,都要從歡喜心和愛心開始,然後才能『捨得』,包括捨出金錢、物質和時間。 所以說,修行就是這麼簡單的事:只要在日常生活中,時時培養殷勤的心和歡喜心;有了歡喜心就沒有煩惱,有了殷勤之心就不會懈怠,並且腳踏實地,就能恆持道心,進入菩薩的初地,也就是『歡喜地』。」 從 證嚴法師書上這些話得知:證嚴法師認為只要時時培養殷勤的心和歡喜心來行善,就能恆持道心及沒有煩惱,就可以進入初地菩薩果位了。像這樣的初地菩薩實在太 好當了,每個人只要像證嚴法師所說,人人都可以在一世中成為初地菩薩了。這樣的說法,與 佛所說證得初地菩薩所需要的條件真是太懸殊了!她的心行與初地的果證簡直是南轅北轍,完全顛倒。茲說明初地修證的內容與過程如下: 一 者,須經歷一劫乃至一萬劫修集信心的十信位過程。也就是說須經過一大劫乃至一萬大劫而對佛法僧具足信心(包括心中經常憶念真如法、相信佛具足無邊功德、相 信佛法對自己有大利益、相信正行僧等)的信心修集,不因自己性障及文字障的關係,對 佛所說真正、微妙、甚深的了義法無法了知而產生懷疑、不信、乃至毀謗,這樣經過一劫乃至一萬劫修集對於三寶(特別是對大乘法寶)的信心,於十信位圓滿不退 之後,才能轉入十住位的初住初心之中。 二 者,須經歷初住位到六住位,外門廣修菩薩六度萬行。佛弟子於一劫乃至一萬劫修集信心具足後,即可轉入菩薩十住資糧位的初住位中。於初住位中廣修菩薩六度的 第一度:布施,主要是以財施為主,法施及無畏施為輔,隨緣、隨分、隨力去布施;所以,凡是還沒有證得如來藏的未明心位,不論如何廣作布施的工作,都只是初 行位的凡夫菩薩而已,隨時都有可能退失於菩薩行的而返回十信位中。若於初住位修行布施圓滿以後,對三寶的信心已能不斷增上及作更廣大的布施而使福德能夠一 一建立的緣故,對佛所說的戒律能夠深入了解及受持,因此而身受菩薩戒,轉入菩薩二住位中,這是外門廣修布施及持戒之行。 三 者,想要證得初地果位功德,須先經歷七住位明心,乃至十住位眼見佛性,才有希望再度進修而進入初地。於七住位中,依善知識教導禪法知見,建立正確參禪知 見,並努力於定力的增長、慧力的增上、福德的累積、性障的消除等等。於定力、慧力、福德等圓滿後,依善知識教導參禪的方法,在日常生活中發起疑情,尋求第 一義諦,於因緣成熟及世尊的冥助之下,一念慧相應而觸證真心第八識本體。當參禪者一念慧相應而找到第八識時,現觀第八識既不在內、也不在外、不在中間,體 如虛空而無形無色無相;祂從來不在六塵境界中運作與相應,故不對六塵任何境界生起分別,祂既不思量、也不作主,完全配合祂自己所生的蘊處界而分明顯現自己 的真實性與如如性;這是本來就如此而不是修來的清淨境界,所以悟了也是無所得、無境界法; 這個自性清淨心可以被吾人所親證,因此這個無形無相的第八識, 又名「空性」,亦名「真空」。於觸證如來藏以後,能夠安忍於此第八識的本來無生而轉依祂,因而發起般若中道的總相智慧,圓滿七住位的不退功德。此即是《菩 薩瓔珞本業經》卷上所說:「是人爾時從初一住至第六住中,若修第六般若波羅蜜,正觀現在前, 復值佛菩薩、知識所護故,出到第七住,常住不退,自此七住以前名為退分。」(CBETA, T24, no. 1485, p. 1014, c1-5),因為明心的關係,斷三縛結,所以同時亦是大乘通教的菩薩初果人,亦是聲聞教中的初果聖人。 於 七住明心而成就菩薩初果解脫分以後,復轉入八住、九住、十住位,於內門廣修六度萬行,再依般若中道智慧,現觀五蘊、六入、十二處、十八界虛幻,於善知識教 導看話頭的功夫下,在日常生活中將話頭鍛練得清清楚楚,並精進於慧力的增上、福德的累積(尤以財施及法施為主)、貪瞋癡等性障的淡薄,於因緣成熟及 世尊的冥助之下,一念慧相應而得眼見佛性──眼見第八識如來藏的另一種面目,即透過眼根、色塵、五遍行觸心所以及五別境慧心所,得以用肉眼在一切物上看見 自己的佛性,也是第八識直接出生的見分,外於六塵而不斷的運作,不但是在六塵中分明顯現,甚至於眠熟時也一樣清楚分明的現前;如是空而不無,亦名「有 性」,又名「妙有」。 並於眼見佛性當時,現觀自己身心及世界如幻,自然就會成就如幻觀的觀行而轉入十行位中,還是到不了初地的; 證嚴法師對這些般若證境,絲毫都沒有,連七住位明心所證悟的第八識心體所在,她都不懂、不證,就自以為是地上菩薩了,膽子可真大。 合 此第八識空性與有性,名為「真空妙有」, 此唯有明心與見性二關都具足的人才能完全了知,非是已明心而未見性的人所能了知,更不是未悟的證嚴法師所能了知。因為證嚴法師在《心靈十境》第七十四頁~ 七十五頁如是云:「何謂『真、俗』二諦?以物質而言,它在佛理中,可以從『有』分析到『無』、把『整化為零』 ;因為它是四大假合的物體,從真諦來講,到了最後就是『真空』。但是,我們也要回復到俗諦,因為我們生活在人間,所以,要了解物質『化零為整』的功用,它 可以把沒有的東西、組成有的東西,這稱為『妙有』。」像這樣將自己思維、想像得來「從有、到無」的荒謬知見,說之為 佛所開示「真空妙有」的正理,與佛法完全是牛頭不對馬嘴的荒唐言說;像證嚴法師對佛法嚴重誤解到這樣的程度,她將世俗人的想法解釋作佛法的證境,與藏密喇 嘛們將外道雙身法的淫欲享樂境界用來解釋作佛法的果證,並無不同,真是太離譜了。由這一段話中,看見證嚴法師竟然把佛陀的證果內容擅加改變,而成為不必經 歷這七個過程的內容,也不必親證能、所取空而實證意識心的虛妄性,也不必親證如來藏的明心內容而實證如來藏的真實有,而將明心解釋為意識覺知心清淨而不執 著的常見外道境界,就可以算是明心了;又將眼見佛性加以淺化,不必如同佛說的眼見佛性,而是依照她所扭曲後的極粗淺凡夫境界,就說是見性了,這正是將佛法 淺化的具體代表作。 四 者,須在悟後再經歷十行、十迴向位的修行,圓滿相見道位的功能以後,再發起十無盡願,始能進入初地。於眼見佛性成就如幻觀後,復轉入十行位中,於內門廣修 六度萬行中,依般若中道智慧,了知般若及唯識諸經種種別相智及道種智,並隨分修學禪定、透牢關,並現觀五蘊、六入、十二處、十八界猶如陽燄非常虛幻,亦即 現觀能取六塵心猶如陽燄虛妄不實,成就陽燄觀的現觀,圓滿十行位,復轉入十迴向位之初迴向位中。於初迴向位中,努力護持 世尊了義正法,加以摧邪顯正,並救護一切有情迴向正道;於摧邪顯正當中不斷消除自己的性障:私心與我執,唯留最後一分思惑不斷,努力進修十迴向位得以圓 滿。於十迴向位將圓滿時,現觀自己所行種種自利利他無量菩薩行,猶如夢中所做一切事一樣,成就如夢觀的現觀,圓滿十迴向位。於如夢觀現觀成就而圓滿時,自 己性障已經永伏如阿羅漢,這時加修百法明門及發起十無盡願,才能轉入初地的入地心中。這些都是佛陀在經中所說的入地過程與內容,但是證嚴法師卻都以世俗人 的想法而加以變更,自以為是的胡說一氣,這就是她將本來圓滿勝妙深奧的佛法加以淺化而成為不圓滿、不勝妙、不深奧的證據。 從 上面事實可知,能夠發起初地菩薩的證量、智慧及功德,須經過一劫乃至一萬劫的修集信心的十信位圓滿後轉入十住位;菩薩於初住位到六住位外門廣修六度萬行, 並於明心找到第八識,發起般若中道智慧而不退轉,才能成就菩薩七住位的功德;於明心而入七住位不退後,努力增長定力、智慧、福德,以及性障的消除,並依善 知識教導而鍛鍊看話頭的功夫,於日常生活中將話頭看得清清楚楚,並於種種因緣成熟時,得以眼見佛性,成就十住如幻觀的現觀而轉入十行位;於轉入十行位,依 般若中道智慧,於二轉、三轉諸經所說別相智及道種智精進熏習,並努力消除自己的性障,成就十行位陽燄觀及十迴向如夢觀;於如夢觀成就後,自己性障永伏如阿 羅漢,加上修習百法明門及發十無盡願,才能完成經歷一大阿僧祇劫才能證得的初地菩薩證量、智慧及功德,才能成為初地的入地心菩薩。 反觀證嚴法師說:「只要在日常生活中, 時時培養殷勤的心和歡喜心;有了歡喜心就沒有煩惱,有了殷勤之心就不會懈怠,並且腳踏實地,就能恆持道心,進入菩薩的初地,也就是『歡喜地』。」所說完全 與 佛說的初地證境相悖,其實只是證嚴法師自己的臆想、妄想所得,與初地菩薩的修證完全無關;她以凡夫未斷我見、未證明心境界、未證見性境界、未發起般若根本 智、後得智的凡夫境界,而在書中示人以諸地果位的證量,所以證嚴法師已成就如下過失: 一 者,將初地菩薩證量、智慧及功德加以淺化,等同世間人所說,何以故?不須經歷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位,即可以進入初地故;不須明心、也不須眼見佛性成 就如幻觀,乃至不須完成十行位陽燄觀、十迴向位如夢觀,就可以進入初地故;不須精進永伏性障如阿羅漢、也不須加修百法明門及發十無盡願,就可以進入初地 故。如是行為,將世間人所說殷勤的心和歡喜心套進 佛所說應於一大阿僧祇劫才能成就初地菩薩般若證量中,將初地的般若實相智慧及福德、功德都加以嚴重的淺化,使得初地菩薩甚深微妙的證量、智慧及功德同於世 間人一樣無二無別,這正是她嚴重淺化佛法的地方。 二 者,她使佛弟子不能了知初地菩薩證量、智慧及功德的勝妙處。由於她的所有弟子都不知而隨她自以為知的緣故,她就斷送了諸弟子證得初地菩薩的機會;諸弟子們 也像她一樣,同以保持殷勤的心和歡喜心,以為這樣就是已經證得初地菩薩的智慧、功德了,將會和她一樣妄言已證初地菩薩果證而犯下大妄語業,成為必墮地獄的 大妄語業者,深可憐憫; 佛在《楞嚴經》卷六開示云:「若大妄語,即三摩地不得清淨,成愛見魔,失如來種:所謂未得謂得,未證言證。或求世間尊勝第一:謂前人言『我今已得須陀洹 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羅漢道、辟支佛乘,十地、地前諸位菩薩。』求彼禮懺,貪其供養。是一顛迦〔一闡提〕銷滅佛種,如人以刀斷多羅木,佛記是人永殞 善根,無復知見,沈三苦海,不成三昧。」(CBETA, T19, no. 945, p. 132, c1-8) 又 證嚴法師在《心靈十境》書中,將二地菩薩的證量、智慧及功德加以極度的淺化,譬如第二十四~二十九頁云:「『離垢地』就是清淨的境界。何謂『垢』?也就是 垢穢──對人我有分別心,自以為了不起,總是認為:我的學歷比你高,什麼比你強,愈比愈覺得自己高高在上;像這樣,心就會常常有垢穢染著。心地若能淨化, 去除這些雜念,才能進入『離垢地』。也就是心田中完全是純淨的好種子,不要掺雜一些不好的東西。 所 以學佛要先看透視世間之理。大乾坤有四大不調,小乾坤也是剎那無常,有什麼好計較的呢?我們只需要好好清淨心地,不要讓它蒙上垢穢污染,並時時抱著歡喜心 和清淨心,這樣就是進入第二階段的『無垢地菩薩』了。」然而 佛說二地菩薩,是十迴向菩薩成就如夢觀的現觀而知道自己無量劫前的往事以後,性障也已經永伏如阿羅漢,再加修百法明門,於法通達並發起增上意樂而勇發十無 盡願時,才能轉入初地。於初地時,廣修布施波羅蜜多,以法施為主而兼顧財施,主要是為眾生廣說一切法皆是第八識所生的微妙法理。並於初地快滿心的時候,現 觀一切六塵相,皆是從第八識出生,如是成就猶如鏡像觀,便滿初地心,才能轉入二地;可是證嚴法師對這個現觀並無任何的修證,連基本的見道都沒有,就說她已 懂得二地的功德法相了。 菩 薩於二地心中,廣修二地菩薩應修的種種善法、十善業道、嚴持戒行,以滿足二地應有的福德,並進修二地千法明門的無生法忍道種智,以及努力斷除二地所應斷的 煩惱。於二地快要滿心時,因為證得猶如光影的現觀,而了知如何使第八識所含藏的種子轉變清淨,亦即了知如何轉變自己的內相分,令自心與非擇滅無為相應,不 須壓抑與加行便得清淨,成就猶如光影觀的現觀,永不毀犯清淨戒律,是名真持戒,這樣才算已圓滿二地心。由此可知,要圓滿二地菩薩的證量、智慧及功德,必須 先於十住位證得如幻觀,於十行位證得陽焰觀、於十迴向位完成如夢觀的親證、 再於初地完成猶如鏡像現觀, 才能轉入二地;於二地中,加修二地應具備的無生法忍道種智及福德,並於二地完成猶如光影觀,圓滿二地滿地心而轉入三地入地心中。 又 證嚴法師在《心靈十境》書中將三地菩薩證量、智慧及功德加以淺化,如第三十七~三十八頁云:「第三階段是『發光地』。一面鏡子若是蒙上一層污垢,就無法清 楚地映照出人的面貌或景物。我們的心就像鏡子一樣,心若被污染了,清淨的智慧就無法顯現其良能效用。學佛,就是希望我們的心地能發光(智慧光能);而且不 僅能自照,還要照亮他人。 有人說,現在的社會很『黑暗』。其實,這裡所講的『黑暗』是指人的心地黑暗,也就是本性中的智慧光明無法顯發出來。不僅沒有照到外面,也不曾返照自心,因此會感到迷惑不安,這就是凡夫。 凡夫本就具有佛性,只是被無盡的欲望所遮蔽,因此無法發光;若要使它發光,唯有修學堅忍美德,才能斷除迷惑。因為我們往往無法忍受境界的誘惑,所以容易生起迷惑。」 然 而 佛所說的三地菩薩,於二地證得自己內相分所以染污或者清淨的原因,完全是自己七轉識經由無生法忍的淨化所造成的,因此可以自行改易自己的內相分,完成猶如 光影觀的觀行,圓滿二地功德而轉入三地的入地心位。於三地入地心的時候,加修三地應具備的無生法忍道種智、福德,尤以六度中的忍辱為主,以及三地所應斷的 煩惱。並於三地快滿心的時候,加修四禪八定、四無量心、五神通等法,得以發起三昧樂意生身,可以自行前往諸佛世界禮拜供養諸佛及到諸方世界度眾生;於緣熟 的時候,忽然返觀自己色身及意根、意識緣於他方世界之自己所現意生身所說諸法, 而卻能被自己在此世界色身中之意根與意識所緣,猶如山谷迴響一樣,便得完成此猶如谷響觀的現觀, 才算是圓滿三地菩薩的無生法忍,然後才能轉入四地的入地心位。 反 觀證嚴法師所說:「只要能夠忍受境界的誘惑,就可以斷除迷惑」,她說這樣子就是成就三地菩薩的證境了,完全不需要完成三地菩薩應具備的無生法忍道種智、福 德、四禪八定、四無量心、五神通以及猶如谷響觀的現觀,就可以證得三地滿心位,將三地菩薩證量、智慧及功德加以極度的淺化。像證嚴法師對佛法這樣的朦朧無 知,乃至對地上菩薩證量、智慧及功德嚴重誤會到此程度,誤導四百萬信眾極為嚴重,不得不令正光搖頭嘆息! 因篇幅所限,其餘文章請到以下參閱: http://www.fddi.cn/fanti/?type=detail&id=347
|
Home » » 評論南傳佛教上座部及印順法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