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Truth of Tibetan Buddhism

简体 | 正體 | EN | GE | FR | SP | BG | RUS | JP | VN 西藏密宗真相 首頁 | 訪客留言 | 用戶登錄 | 用户登出

über die Dalai Lamas

佛教未傳入西藏之前,西藏當地已有民間信仰的“苯教”流傳,作法事供養鬼神、祈求降福之類,是西藏本有的民間信仰。

到了唐代藏王松贊干布引進所謂的“佛教”,也就是天竺密教時期的坦特羅佛教──左道密宗──成為西藏正式的國教;為了適應民情,把原有的“苯教”民間鬼神信仰融入藏傳“佛教”中,從此變質的藏傳“佛教”益發邪謬而不單只有左道密宗的雙身法,也就是男女雙修。由後來的阿底峽傳入西藏的“佛教”,雖未公然弘傳雙身法,但也一樣有暗中弘傳。

但是前弘期的蓮花生已正式把印度教性力派的“双身修法”帶進西藏,融入密教中公然弘傳,因此所謂的“藏傳佛教”已完全脱離佛教的法義,甚至最基本的佛教表相也都背離了,所以“藏傳佛教”正確的名稱應該是“喇嘛教”也就是──左道密宗融合了西藏民間信仰──已經不算是佛教了。

   
                  ◆吃得乾淨,也要心清淨 ——參加福智、里仁廣論研習班的危害

 

(圖 說:二部廣論中,《菩提道次第廣論》是在準備進入男女雙身法的「前方便」;而《密宗道次第廣論》是男女雙修的「正修行」。一切正在修學菩提道次第廣論的初 學者,都會說我們不修宗喀巴的密宗道次第廣論,可是卻不知道自己當下所修的萻提道次第廣論,是在為未來自己修學密宗道次第廣論裡的男女雙修作準備。更何況 他們都不知道:二部廣論裡的內容皆不是正統佛法,是不符合佛教聖言量的外道法!凡任何人推廣及護持此二部廣論者,是造作誹謗佛法、以外道法取代佛法、殘害 眾生法身慧命者,若不及時懸崖勒馬、公開懺悔,彼人捨報後必墮三惡道中。--老衲謹誌)

 

http://partakercup.blogspot.com/2012/05/blog-post_12.html
 



吃得乾淨,也要心清淨

 ——參加福智、里仁廣論研習班的危害 
 
 

那天逛進里仁有機商店,店內窗明几淨,環境宜人;然而,門口卻豎著立牌貼著「廣論研習班招生」的廣告;如此有氣質的店面,卻成為福智團體藉此推廣廣論班的入口,真令我不禁深深一嘆!難道他們真的不知道廣論真正的內容嗎?

 

沒 錯,有機的商品真的比較貴,但是對自己的身體健康而言,可以避免可能吃、用到黑心商品,看起來好像還蠻值得的;而且以環保的態度來對待大地,素食的飲食型 態愛護了地球上無數的生命,也是一種身體力行的慈悲行為。當然身為人母的我,為了孩子的健康著想,當然也盡量避免來路不明的商品,有機也是選項之一。

 

另 外,福智團體也從教育方面著手,辦了教師生命成長營等,希望藉由教師能將這些觀念紮根於基層教育中;也另有幼兒班、大專班等推廣讀經活動,重視品德觀念培 養,希望透過教育提昇人類心靈。不過,舉辦這類的教育活動,也順道介紹里仁這個相關企業,其後當然希望學員能參加廣論研讀班。

 

然 而,廣論的終極內容不正是雙身法嗎?福智基金會對於雙修法門真的毫不知情嗎?我曾看過廣論班的學員,將達賴喇嘛相片的日曆放在辦公桌上;更重要的,創辦人 日常法師就是達賴的傳承弟子(請參看維基百科),也就是說,達賴喇嘛就是福智的精神領袖。但是,從達賴書中處處可見雙修的暗示與攤白了說,先隨手摘一則:

 

其中最強烈的、行者可以加以運用的意識,是發生在行房之時。因此,雙修是密乘道上的一個法門。

 

(達賴喇嘛在哈佛 - 論四聖諦、輪迴和敵人p132~133, 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更多的證據請看右邊的喇嘛教義真相杯)

 

福智團體藉著廣論來傳播以雙身法為根本教義的藏傳佛教,是有愛心、有慈悲心的人所作的事嗎?這讓身為母親的我難以接受——福 智基金會藉著教師營、幼兒班、大專班等活動來接引大眾,以里仁商店為據點,推廣學習違反人倫、人性基本價值的書,不就是以表面慈悲的糖衣、內含邪惡雙修的 毒藥,讓學員不知不覺,引導社會大眾認同、甚至更進一步,學習可能會殘害自己、危害他人的雙修法!無論福智團體的志工知情或無心,難脫包藏禍心之嫌!

 

很 明顯地,尊奉教導雙修法門的達賴喇嘛為精神領袖的福智團體,傳播以雙修為目標的書籍與教義,這與平日素食愛地球保護生命、或是推廣品德教育等良善目的完全 悖離!就算再乾淨的飲食,也只是讓自己的身體好過一些;但是推廣雙修邪教造成的傷害,卻是教壞了無數的人、破壞了無數的家庭、墮落了整體社會的風氣!哪個 影響比較嚴重、傷害比較大?

 

真正的慈善團體,必然是提昇社會風氣、淨化人心為目的。僅以此篇深切呼籲:重視學習廣論的危害、也切勿參加並推廣這如此害人害己的邪法!心清淨可比吃得乾淨影響深遠

本文來源:獨享杯部落格
http://partakercup.blogspot.com/2012/05/blog-post_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