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Truth of Tibetan Buddhism

简体 | 正體 | EN | GE | FR | SP | BG | RUS | JP | VN 西藏密宗真相 首頁 | 訪客留言 | 用戶登錄 | 用户登出

über die Dalai Lamas

佛教未傳入西藏之前,西藏當地已有民間信仰的“苯教”流傳,作法事供養鬼神、祈求降福之類,是西藏本有的民間信仰。

到了唐代藏王松贊干布引進所謂的“佛教”,也就是天竺密教時期的坦特羅佛教──左道密宗──成為西藏正式的國教;為了適應民情,把原有的“苯教”民間鬼神信仰融入藏傳“佛教”中,從此變質的藏傳“佛教”益發邪謬而不單只有左道密宗的雙身法,也就是男女雙修。由後來的阿底峽傳入西藏的“佛教”,雖未公然弘傳雙身法,但也一樣有暗中弘傳。

但是前弘期的蓮花生已正式把印度教性力派的“双身修法”帶進西藏,融入密教中公然弘傳,因此所謂的“藏傳佛教”已完全脱離佛教的法義,甚至最基本的佛教表相也都背離了,所以“藏傳佛教”正確的名稱應該是“喇嘛教”也就是──左道密宗融合了西藏民間信仰──已經不算是佛教了。

   
                  “仁波切”們為啥有市場

仁波切”們為啥有市場

2015-05-26

 

仁波切”在中國盛行的原因,是一種轉型社會症候。現實中充滿不確定性,大眾存在普遍的心理焦慮。這個時候,借助“仁波切”所帶來的撫慰效應,容易被大家捕捉到並在人際間快速形成傳播鏈。

 

最近流傳甚廣的《為什麼朝陽區盛產仁波切》,想說的其實也是這個問題:台灣藝人阿雅的老公是仁波切,香港女歌手關淑怡的孩子他爹也是仁波切……在明星、富豪之外,“仁波切”亦成為中產階級自我標榜身份的工具,據說僅北京朝陽區就有“三十萬散養仁波切”。其受歡迎程度可見一斑。

 

仁波切是藏文(rin-po-che)的音譯,意指“珍寶”或“寶貝”,是人們對密宗上師的一般稱謂。在藏地很多仁波切修行非常清苦,對物質要求並不高,不過現在北京有些所謂的“仁波切”住著俗家弟子提供的豪宅(精舍),接受著財物供養,過著相當優渥的生活。其中一些“仁波切”言談間既有“出世”的超脫,也有“心靈雞湯”的俗套。他們更多處於“散養”狀態,在各大城市間接受俗家弟子們衣食住行的供養,這和“仁波切”們的神秘性有關。

 

仁波切”在中國盛行的原因,是一種轉型社會症候。曾經有數十年時間,大陸出現信仰的真空狀態,故改革開放後容易出現報復性反彈。在社會轉型期,每個人的物質生活和精神世界都面臨劇烈變動,現實中充滿不確定性,大眾存在普遍的心理焦慮。這個時候,借助“仁波切”所帶來的撫慰效應,容易被大家捕捉到並在人際間快速形成傳播鏈。

同時,“仁波切”的盛行,也和西藏文化的時尚感有關。“仁波切”則因身上鮮明的藏地神秘文化印記,而成為追逐潮流者趨之若鶩膜拜的對像。被渲染了時尚與神秘色彩的“仁波切”,一夜間風靡有其必然性。

 

有人在談論“仁波切”崇拜現像時,將其與“養生黨”、“跑步教”相提並論,這顯然看輕了信仰的力量。本質上,對“仁波切”的崇拜,是對超驗世界的一種追逐,無論信眾想要的是出世解脫還是現世福報,“仁波切”都給他們提供了一個雖無法驗證但卻令他們內心篤定的出口。

 

仁波切”在台灣也曾很流行,才會出現與阿雅這種宣揚飲食男女之樂的娛樂人士的混搭結合。

 

但在著名的《西藏生死書》作者索甲仁波切強姦女信徒事件發生後,“仁波切”的聲譽在台遭遇斷崖式打擊,在台北的捷運站,我曾多次看到民間團體發放小冊子,呼吁信眾警覺。在台灣,更為主流的佛教力量是證嚴法師慈濟功德會踐行“人間佛教”的團體。而大陸要發展到這一階段,可能還需要較長時間。

 

作者/韓福東(專欄作家)中華網論壇 專用組

 

http://club.china.com/baijiaping/gundong/11141903/20150526/197433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