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Truth of Tibetan Buddhism

简体 | 正體 | EN | GE | FR | SP | BG | RUS | JP | VN 西藏密宗真相 首頁 | 訪客留言 | 用戶登錄 | 用户登出

über die Dalai Lamas

佛教未傳入西藏之前,西藏當地已有民間信仰的“苯教”流傳,作法事供養鬼神、祈求降福之類,是西藏本有的民間信仰。

到了唐代藏王松贊干布引進所謂的“佛教”,也就是天竺密教時期的坦特羅佛教──左道密宗──成為西藏正式的國教;為了適應民情,把原有的“苯教”民間鬼神信仰融入藏傳“佛教”中,從此變質的藏傳“佛教”益發邪謬而不單只有左道密宗的雙身法,也就是男女雙修。由後來的阿底峽傳入西藏的“佛教”,雖未公然弘傳雙身法,但也一樣有暗中弘傳。

但是前弘期的蓮花生已正式把印度教性力派的“双身修法”帶進西藏,融入密教中公然弘傳,因此所謂的“藏傳佛教”已完全脱離佛教的法義,甚至最基本的佛教表相也都背離了,所以“藏傳佛教”正確的名稱應該是“喇嘛教”也就是──左道密宗融合了西藏民間信仰──已經不算是佛教了。

   
                  南懷瑾老師的公開信(答覆“組團見南師”來函)

南懷瑾老師的公開信(答覆“組團見南師”來函)


“組團見南師”諸位:

2010122日來函《禪七法會申請書》收悉。已稟告 南師。南師囑秘書室代筆答覆如下:

一、來信他們讀給我聽了。大家都說向我求法,我也沒有認為自己開悟得道了,也沒有認為自己在弘揚佛法,也沒有所謂的山門,也不收弟子,幾十年都是如此。所有我所知道的,在書上,都講完了。你們自己讀書發生這種見解,是你們自己上當受騙。


二、所謂“依法不依人,依了義經不依不了義經,依義不依語,依智不依識。”你們有何問題自己去研究經典,為何一定要找個人崇拜依賴呢?我九十多歲了,已經很累了,沒有精神應酬那麼多人啊。


三、太湖大學堂不是宗教團體,不提倡宗教。是爲了研究教育文化而開辦,也沒有常規招生。有緣的好朋友,合條件的,一起做研究而已。偶然有緣來旁聽的,出去說是參與了什麽什麽班,都是他們自己叫的。我來這裡也是掛單的。


四、 你們是小說故事看多了,什麽斷臂求法,程門立雪,還有不見面就跳河的,還有要跳樓的,想長跪不起的,這不是威脅嗎?哪裡是求法,於做人做事合理嗎?不是說 學佛嗎?心理上都在強迫人家,變成威脅,都在自欺欺人。我是九十多歲的人了,你們非要威脅人家拜師,這也是求道嗎?你們都是知識分子,怎麼做這種事?


  五、我從來不想做什麼大師,不想收徒弟,也沒有組織,更沒有什麽所謂“南門”。我一輩子反對門派、宗派,那是江湖幫會的習慣。


六、你們以為拜了老師就會得道?就會成佛?當面授受就有密法?就得道了嗎?真是莫名其妙!口口聲聲求法渡眾生,自己的事都搞不清楚。先從平凡做人做事開始磨練吧,做一份正當職業,老老實實做人,規規矩矩做事,不要怨天尤人,要反求諸己,磨練心智,轉變習氣,才有功德基礎。否則就成了不務正業,活在幻想的虛無縹緲中罷了。修行重點首在轉變心理習氣,修習定力是輔助。人貴自立,早日自立,便早日自覺。功德夠了,自己會開發智慧。


七、你們找我學佛修道,我九十多歲了,還沒找到一個真仙真佛,你們找我有什麽用?不要迷信了。我那些書只是做學問而已,你們不要上當受騙,那些書中,《論語別裁》是中心。


 你們要學禪,揚州高旻寺、西安臥龍寺、福建大雪峰都在打禪七,很多寺廟也都在修禪堂,你們怎麼不去那裡呢?我並沒有弘揚禪。 所謂曾經有個禪修班,是偶然機緣,某大學登記的校友讀書會組織的,經該大學領導認可,對每個人有嚴格資格考察的,轉來一起做了幾天研究而已。結束之後又怎 樣呢?還不是要回去老老實實平凡地做人做事、磨練心智、轉變習氣嗎?路當然是要自己走的。求人不如求己!真相信因果,就要從自己起心動念處檢點,才是智者 所為,也是修行核心。眼睛向外看,怨天尤人,崇拜偶像,依賴他人,玩弄境界,都是自欺欺人!

諸位珍重! 專此  即頌平安  

                                                                 秘書室 敬上

 

        己丑臘月 西元2010124


原文摘自以下:
http://www.laokubook.com/Article/ShowArticle.asp?ArticleID=367


*****************


附錄:以下三家網站,是南懷瑾先生所屬機構所開辦:

http://www.laokubook.com/(金粟閣)

http://www.laoku.com.tw/(老古文化事業公司)

http://www.icikids.org/(ICI香港國際文教基金會)

 

其餘關涉 南懷瑾先生之任何網站,例如“實修驛站”、“南懷瑾吧”、“南懷瑾文網”、“南懷瑾論壇”……, 均屬網友讀者自行創立,一概與 南懷瑾先生毫無關聯。
其中若有任何不當言論與行為,概由作者自負其責

特此聲明

 

                               南懷瑾先生秘書室

    己丑臘月 西元2010年1月29日

附錄摘自以下:http://www.laokubook.com/Article/ShowArticle.asp?ArticleID=3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