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Truth of Tibetan Buddhism

简体 | 正體 | EN | GE | FR | SP | BG | RUS | JP | VN 西藏密宗真相 首頁 | 訪客留言 | 用戶登錄 | 用户登出

über die Dalai Lamas

佛教未傳入西藏之前,西藏當地已有民間信仰的“苯教”流傳,作法事供養鬼神、祈求降福之類,是西藏本有的民間信仰。

到了唐代藏王松贊干布引進所謂的“佛教”,也就是天竺密教時期的坦特羅佛教──左道密宗──成為西藏正式的國教;為了適應民情,把原有的“苯教”民間鬼神信仰融入藏傳“佛教”中,從此變質的藏傳“佛教”益發邪謬而不單只有左道密宗的雙身法,也就是男女雙修。由後來的阿底峽傳入西藏的“佛教”,雖未公然弘傳雙身法,但也一樣有暗中弘傳。

但是前弘期的蓮花生已正式把印度教性力派的“双身修法”帶進西藏,融入密教中公然弘傳,因此所謂的“藏傳佛教”已完全脱離佛教的法義,甚至最基本的佛教表相也都背離了,所以“藏傳佛教”正確的名稱應該是“喇嘛教”也就是──左道密宗融合了西藏民間信仰──已經不算是佛教了。

   
                  ◆ 略評:呂凱文之「從兩類《央掘魔羅經》探討聲聞經大乘化的詮釋學策略」(大乘法非佛說?)ver.2

略評:呂凱文之「從兩類《央掘魔羅經》探討聲聞經大乘化的詮釋學策略」

(評破印順邪師主張之「大乘法非佛說」系列)

 2011/11/25 23:05 網友問:

從兩類《央掘魔羅經》探討聲聞經大乘化的詮釋學策略

論文發表者 <<呂凱文/南華大學宗教研究所 副教授>>

結論部份:

以上, 本文透過經文批判與對比詮釋的研究方法, 針對兩類《央掘魔羅經》的敘事結構與敘事元素進行分析。行文至此, 我們進行結論。首先, 就諸部聲聞經的部份, 我們發現從素樸版本的《央掘魔羅經》發展到擴大版本的《央掘魔羅經》, 以至於到本生譚的《央掘魔羅經》, 儘管彼此所依的聲聞佛教典範並未改變, 但是原初樸素版本的經文敘事結構在後世發展中, 在詮釋策略與方法運用上, 已累積不少誇飾的宗教修辭。這些宗教修辭對於感性信仰層面影響深遠, 也為佛教宣教起信的效應帶來加分的作用。但是過度誇飾經文敘事情節的後果, 相對則是歷史事件被添上層層神異色彩, 使得最初的單純敘事原貌逐漸產生柔焦或失焦的宗教美感。宗教美感所激發的偉大情操固然純真可貴, 然而反過來說, 這也是一種「真理與方法」上的提醒。提醒吾人探究宗教史實事件暨其可能真相( 真理) 時, 宜多留心〔帶著成見的〕宗教修辭( 方法) 是否介入宗教文獻, 起著何種程度上的誇飾與曲折的詮釋效應


其次, 我們也發現: 這部大乘《央掘魔羅經》( 劉宋三藏求那跋陀羅譯) , 篇幅長約三萬八千七百餘字, 幾乎為前述聲聞經最小篇幅的《別譯雜阿含‧ 1 6 經》( 約七百八十餘字) 的五十倍, 亦為最大篇幅的《增一阿含3 1 : 6 經》( 約五千一百字) 的七倍多。從簡見繁的發展脈絡看, 該經出場角色較前述聲聞經多出數十倍, 衍生拓殖的劇情更為龐大神奇魔幻, 擴編添飾的宗教修辭更為堂皇炫麗神異。不僅該經提到央掘魔羅的「一切世間樂見上大精進如來」形象已不再是佛世時代的聲聞弟子形象, 連該經提到的他方諸佛世界迥異於聲聞佛教樸素的人間風貌, 核心思想也從聲聞乘轉移到如來藏系的大乘典範。


為此, 我們更發現: 這種佛教典範轉移的變革, 源於大乘《央掘魔羅經》借用聲聞乘《央掘魔羅經》「相同的」經名, 一方面以「相仿的」佛世時代央掘魔羅故事作為敘事結構的主軸,求得與聲聞經「相似的」外表; 另一方面, 大量地以佛教文類學中的「未曾有法」 , 移花接木地、自由地添加大乘教義於其中, 讓該經中所有聲聞乘的敘事元素「完全變質」為大乘需要的詮釋資源。這是大乘經典經常套用的手法之, 與本文前面提到的大乘《涅槃經》、《大寶積經‧ 郁伽長者會》與《優婆塞戒經》的情況極為類似。大乘《央掘魔羅經》, 也採用「似是而非」( p a r a d o x ) 的吊詭手法, 假藉殺九百九十九人的殺人犯央掘魔羅的故事, 翻新聲聞佛教的形式上的不殺生義涵, 並主張「一切眾生悉有佛性」的如來藏思想。


職是之故, 本文套用生物學的「擬態」概念, 將這種大乘經典創作的文本實踐, 正式命名為「擬態的詮釋學策略」( He rme n e u t i c a l Ta c t i c o f Mimi c r y ) 。透過擬態的詮釋學策略之運用, 大乘佛教將自身喬裝為與聲聞佛教相似的外表或內涵的擬態, 混淆新佛教典範反對者的視聽與降低其戒心, 吸引舊佛教典範者親近與認同新佛教思想。此中, 大乘新經典創作所帶動的詮釋效應, 不僅化解舊佛教典範思想的抗拒, 也為新佛教典範創造新宗教思想的「神聖文本」, 作為新佛教實踐的「新公約數」,更促成佛教典範轉移的既成事實。只是, 反過來說, 聲聞乘與聲聞經不僅是大乘與大乘經的宿主, 亦是其勸誘改宗的宣教對象。究極而言.......................


------------------------

答覆與評論:

xxxx網友您好!

其實主張「大乘法非佛說的人」,是因為起增上慢的緣故,不 能信受佛說大乘法勝於小乘法的緣故,而起諸煩惱心行,正因為佛陀宣講阿含經時期,第八識如來藏的名詞大都隠晦而說,以初轉法輪時,眾生根器大都與聲聞法相 應,所以如來在阿含時期甚少宣講大乘法,但是到了二轉般若時期,三轉方廣唯識時期,大乘根器漸漸增多,迴小向大的聲聞羅漢也能發起一分的菩薩性,於是大乘 如來藏了義法宣講的因緣到了,第八識如來藏法的名相與內涵,也就愈來愈多。
 
可是如來早就預知末法時期會有眾生破壞大乘法,故於阿含時期特別宣講央掘魔羅經,大量明說如來藏、佛性等名相,以不令後世眾生於阿含經中亦有「如來藏、、「佛性」心不生疑謗故。
 
至於《別譯雜阿含‧ 1 6 經》只是一部「失譯」的經典,我們雖不說它是偽經,但若相較於已被列入阿含經典的宋天竺三藏法師--求那跋陀羅之「有名有姓」所翻譯之法師而言,不必我們 強調,誰為重要?誰為次要?誰為完備?誰為缺漏?事實已經很明顯。呂凱文教授豈能反客為主,將一部失譯的《別譯雜阿含》經典,且經文內容明顯少於《央掘魔 羅經》數十倍的經文,並拿來質疑已被列入阿含經且「有名有姓」的央掘魔羅經?我想聰明之人應該知道如何辨別是非對錯吧!
 
再者在大藏經中,求那跋陀羅所譯之阿含經典就有五十五部之多,若將此大譯經師所譯之經文,如同呂教授所「質疑」的那般,也就是懷疑求那跋陀羅所譯之央掘魔羅經內容為:「帶著成見的....誇飾與曲折的詮釋效應」,那是否也在說明著,求那跋陀羅所譯之另外五十四部阿含經,等同央掘魔羅經之手法相同,皆是如呂教授所謂的「似是而非、移花接木、帶著成見的、誇飾與曲折的詮釋效應」?
 
可是我們觀彼所譯之阿含經,處處與如來所宣說之正理相符,何來如呂教授所言之「帶有成見」?又何來彼所謂之「誇飾與曲折譯詮釋」?
 
反倒是呂教授拿不出「教證」或「理證」來證明其主張正確,我們反而要懷疑呂教授對阿含經中處處有第八識如來藏之意涵而不能信受,反而是其個人「帶著成見的」的心態去大作文章,並以「似是而非、移花接木、誇飾與曲折的詮釋效應」來誤解央掘魔羅經是如來於阿含時期所宣講的事實!!!

如是彼等對於誹謗大乘法者,若見任何經中有敍述到大乘殊勝於二乘時,其定性聲聞凡夫必然心不生信,而故有誹謗之心。如下:
 
一、定性聲聞緣覺凡夫,以愚癡邪見故,不樂見央掘魔羅竟是彼佛示現,亦不樂見彼佛淨土無有聲聞緣覺之乘,唯是純一大乘而無餘乘名:

《央掘魔羅經》卷4:「南方去此過六十二恒河沙剎有國。名一切寶莊嚴。佛名一切世間樂見上大精進如來應供等正覺。在世教化。無有聲聞緣覺之乘。純一大乘無餘乘名。彼諸眾生無有老病及不可意苦。純一快樂壽命無量。光明無量純一妙色。一切世間無可為譬。故國名一切寶莊嚴。佛名一切世間樂見上大精進。王當隨喜合掌恭敬。彼如來者豈異人乎。央掘魔羅即是彼佛。諸佛境界不可思議。」(CBETA, T02, no. 120, p. 543, a16-25)
 
二、定性聲聞緣覺凡夫因貪圖肉食口腹之欲,無慈悲心故,不願放棄肉食,亦不樂見央掘魔羅經開示因有如來藏故,諸佛不食肉:

《央掘魔羅經》卷第四:【文殊師利白佛言:「世尊!因如來藏故,諸佛不食肉耶?」佛言:「如是,一切眾生無始生死、生生輪轉,無非父母兄弟姊妹,猶如伎兒變易無常;自肉他肉則是一肉,是故諸佛悉不食肉。復次,文殊師利!一切眾生界、我界,即是一界;所宅之肉即是一肉,是故諸佛悉不食肉。」】
 
那麼,我們來看《央掘魔羅經》這一段經文這麼解釋說:【文殊師利菩薩向佛稟白說:「世尊!您是因為如來藏的緣故,所以才說諸佛都不吃肉嗎?」佛說:「就是 這樣啊!一切眾生無始劫以來,死生生死,這樣生生世世輪轉不停、互為眷屬,所以,所有的眾生,無非都是父母兄弟姊妹啊!但是,卻像是魔術師在變化一樣 ----魔術師就是講如來藏----一下子把我們變成天人,一下子把我們變成人, 一下子又把我們變成畜生、地獄身……等等,就像伎兒一樣把我們變來變去,所以眾生身是無常的。那麼,自己的肉跟眾生身上所有的肉,同樣都是同一個種類的如 來藏所變現出來,同樣是一種肉啊!因為這個緣故,所以諸佛不吃肉。」】

此外,佛說:【「文殊師利啊!一切的眾生界,一切的我界,其實都是同一界,也就是如來藏界。都是如來藏所變化而出生的十八界,所以大家的色身也是如來藏所 變。因此如來藏所安住執持的身肉,其實同樣都是如來藏的肉嘛!都是如來藏所變現的啊!因為眾生與諸佛都是同一類的如來藏的肉,所以諸佛不吃眾生肉。」】
 
依上面所舉示的阿含部經典,已可證明阿賴耶識即是如來藏:持身識即是如來藏,然而持身識卻是阿賴耶識,故阿賴耶識即是如來藏。《阿含經、華嚴經》中,都曾 開示說持身識即是如來藏。如是依如來藏故而諸佛從來就不食眾生肉故,可是汝見今時的西藏密宗及南傳佛教的僧眾都在貪圖眾生肉,明顯違反阿含經之如來教誨, 所以主張「大乘非佛說」的人,必然不樂見阿含經佛陀開示不食肉之原因。

 
再者,以下來略說一下關於阿含經中所謂之真我。阿含經中處處可見「色法色蘊『非我、非異我、不相在』,請問:佛這樣開示,有沒有一個我存在?必定是有一個 「我」存在,所以說這個就是「真正的我」。但是這個我,不像我們覺知心這個我︰「我喜歡、我討厭、我要走開、我要跟你親近」,不是這個「我」;祂離六塵、 離見聞覺知、不自覺我,根本就是無我性。
 
所以《阿含經》裏面,它有顯說無我--明白的說五蘊、十二處、十八界這個「我」不是真實的我--色身及見聞覺知的心都是無常的、生滅的,是緣起法,會斷滅,所以不是真正的「我」;但是卻有另一個密意而說的「我」,與你同在一起。
 
在四大部《阿含經》的許多經典中所說的「無我」法當中,卻有一個「真實的我」存在,這個「真實的我」,卻不在《阿含經》裏面明白的宣說,所以說「不為二乘 人說真我」。但是四大部《阿含經》不全是為二乘人說,當中有一部分是為大乘菩薩說,所以《阿含經》裏面已經有「摩訶衍」出現,摩訶衍就是大乘。原始佛法的 《阿含經》裏面已經有十方諸佛、有菩薩,不是像印順法師所講的說︰「原始佛教裏面不說大乘,不說十方佛、不說第七識第八識。」乃至《增一阿含經、雜阿含 經》裏面處處說真實的我,《增一阿含經》的《央掘魔羅經》,明明白白地把如來藏說出來,然後又說諸佛菩薩的解脫色。
 
二乘人取無餘涅槃,是把色法滅盡,永遠不會再有未來世的色身;但是菩薩、諸佛修證佛菩提而證得解脫的色身--有色法,但是這個色法也是解脫的。他不滅盡色 法,他將有為的色法轉變成為無漏的有為法,以無漏有為法繼續修行菩薩道,最後成就究竟佛道。成佛以後也不滅掉色身,世世保有色身,用來度化眾生,直到眾生 全部都出離生死,然後自己才會進入無餘涅槃--永滅未來色。而這種色身並不妨礙諸佛菩薩的解脫,因為祂們都有能力於捨報時入無餘涅槃,或隨自己心意而再受 生、轉入下一世利益眾生,不受生死所繫縛,純粹是為利益眾生而受生死,所以這種人間的色身就稱為解脫色。
 
 
所以《阿含經》裏面早已宣講如來藏,如來藏就是「真我」;卻完全異於常見外道所說的我,完全異於佛門凡夫所知的覺知心我,完全異於外道所說的神我、梵我。 又講另一種解脫色,這個解脫色就是菩薩恆常不壞的意生身,以及十方如來住世而有的應化身。諸佛常常化現於三界中的報身,加上應化身,都叫做解脫色,這種色 法是永遠不壞的。已經具足證得四種涅槃,斷盡分段生死與變易生死,而不入無餘涅槃位,由初地所發之十無盡願所持,以自性身、報身、應化身常住三界度化有 緣,盡未來際;由於不受生死繫縛,所以稱為解脫色。
 
經云:「一切眾生皆有如來藏我,...斷一切煩惱,故見我界」;印順法師於此經文不唯斷章取義,更斷句取義,扭曲佛旨。經文如下:「一切眾生皆有如來藏, 我次第斷諸煩惱,得佛性,...是如來藏勝一切法,一切法是如來藏,所作及淨信意法,斷一切煩惱故,見我界故。」﹙摘自《阿含央掘魔羅經》卷四﹚
 
如是,阿含經中非是說「一切眾生皆有如來藏我,...」而是說:「一切眾生皆有如來藏,我次第斷煩惱...。」斷章取義已極不當,斷句取義更為惡劣,非佛 門法師所應輕為。如來於阿含諸經中,處處以陰處界緣起性空廣破常見我、廣破外道神我,焉有可能於《阿含經》中復說同於外道我之如來藏我?破外道神我常我 已,欲示涅槃後非斷滅,欲示成佛所應行之大乘道,故於《阿含經》中說菩薩道,說摩訶衍﹙大乘﹚,說有涅槃後之我界,此我是假名我,佛於此句前已說是如來藏 故,已說非是陰處界我故,外道神我是陰處界我故。印順並非不知此段經文之義,乃是為附合其應成派中觀邪見,為否定其所不能證得之如來藏,故連續於四部經之 八段經文,加以斷章取義,附會自己之臆想邪見。
 
現觀印順之全部著作,於阿含經諸經尚且不知不證,否定十八界之意根﹙第七識﹚,復否定涅槃之本際--如來藏、阿賴耶﹙第八識﹚。於如是粗淺之阿含基本佛法 尚且誤會,而自言能知印度佛教思想,自言能知般若中觀思想,無有是處!乃竟著作《印度佛教思想史》,曲解般若中觀及龍樹菩薩之《中論》思想為「性空唯 名」,無有是處!乃竟誣賴如來即是世俗我、外道神我,更斷章取義而援引經典,處處說為「如來藏我」,誣佛所說「假名我」為外道神我思想,誣蔑三轉法輪諸經 與外道神我合流。


出處: 在末法時期,會讓「佛法」消失的兩大魔頭:一.入侵佛門的外道─達賴喇嘛。二.謗佛謗法的出家人─印順法師。 - 藏傳佛教即魔說男女雙修 - udn部落格 http://blog.udn.com/hgz88888/5871894#ixzz1ftGEFYwG

延伸閱讀:

佛學研究與歷史想像—以阿含部諸經略評呂凱文
〈從兩類《央掘魔羅經》探討聲聞經大乘化的詮釋學策略〉
http://scholar.enlighten.org.tw/pdf/3/%E6%AD%A3%E8%A6%BA%E5%AD%B8%E5%A0%B1%E7%AC%AC%E4%B8%89%E6%9C%9F(3)%20%E4%BD%9B%E5%AD%B8%E7%A0%94%E7%A9%B6%E8%88%87%E6%AD%B7%E5%8F%B2%E6%83%B3%E5%83%8F.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