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与尊敬的索达吉堪布商榷:关于答济群法师男女双修的论据问题


(图:索达吉堪布与济群法师,二位邪师徒一显一密、一搭一唱,谱出一段男女双修的和奏曲,叫多少佛弟子被他二人误入歧途,跳入双修的地狱火坑?)


与尊敬的索达吉堪布商榷:

关于答济群法师男女双修的论据问题

文/惭愧居士

 


         首先声明,我一直以来对索达吉堪布是很尊敬的,以为索达吉堪布是一位了不起的真正的大法师。
 
         尊敬的索达吉堪布在与济群法师探讨关于双修的问题时,为了证明双修的正当,而提出许多论据,认为佛陀即使是在显教中也曾开许双修,或者说开许淫欲。
 
    文章节选如下:
 
 《律藏》中就记载了这么一个公桉:
  有一阿罗汉名为色迦桑目,她原本是一普通女众,后通过修法而得阿罗汉果。在其显现为得果比丘尼时,未生怨王与她行邪淫,但因她早已断除了贪欲之心,故在整个过程中未有丝毫出自个体贪心指使下的乐受。释迦牟尼佛后来说她尽管身为比丘尼,但因未生真实贪心之缘故,所以并不能将其行为判定为破戒。不仅对阿罗汉作了如是开许,《律藏》中还记载了一个已断除了欲界贪欲的出家人,尽管也与人行过邪淫,但释迦牟尼佛依然没有将他的行为指斥为破戒,因他也无有丝毫贪爱故。这个出家人还仅仅只是断除了欲界贪欲,但佛陀亦对他的行为作了开许。

  大乘经典中再次对未被贪心所摄的所谓破戒之淫行作了相应开许,这方面的一个最典型的例子来自佛祖释迦牟尼佛。

  据一些大乘经论记载,释迦牟尼佛有一世曾转生为婆罗门子星宿,他于四万两千年中一直行持梵净行。其后在一王宫中偶遇一位商主之女,那女人一见相貌庄严之星宿,心性立刻就动摇起来。她未有丝毫怀疑、犹豫,当下即在其脚下顶礼。星宿颇感震惊,就问她何以如此,女人此时就大胆表白说要做星宿妻子。星宿当然要予以回绝,他诚恳说道:“我乃持梵净行者,岂可随贪欲而转,故实无法与你共同生活。”但女人心意已绝,她当下表示若星宿不能同她共结连理,她马上就会因悲伤过度而自杀身亡。当这个严肃的问题摆在星宿面前时,他不觉陷入两难的处境之中:若与女人结为夫妻,四万两千年行持梵净行之功德、努力顷刻间就灰飞烟灭;但若抛下女人自顾自修行,她又可能因我而死。星宿原本已扔下女人径直走开,但在走过七步之后,对这个女人的悲悯之心终于让他停住了自己的脚步。他下定决心,只要能令这个女人不再感受痛苦、不会因情丧命,自己即便舍弃戒行,并因此而身堕地狱也在所不惜。打定主意,星宿便于随后之十二年中与那女人生活在一起。最后他则再次出家并修持四梵住,且于死后转生梵天。以他当时凭大悲心摄持所行之故,星宿反因此而迅速圆满了四万大劫资粮。

    由此可见,对某些众生来说当数必堕地狱之恶业,菩萨若能以悲心及善巧方便行持,反倒可以之而积累起无数福德资粮。若小乘、大乘戒律都对非以贪心及愚痴所摄之所谓邪淫作了方便开许,那么以理推之,无上密乘在同样的指导思想下特殊开许个别修行人将贪欲转为道用也就更不足为奇了。出于密法要求保密的基本原则,这里不可能广说具体的行为细则。但我们内心应该明白一点,即对三乘戒律、对三乘一切表面上的互相违背之处,都应该持有这种圆融不二的观点。

  如果说前面所着重探讨的是判定破戒与否的一个标准--有无离贪之心与方便善巧,那么下面即将展开论述的则是另一个判断指南与旨归--是否远离了执着。脱离不了执着的守持戒律,其戒行又焉得究竟清净。考察男女之间的所谓淫行时,也必须参照此条标准。

  《宝积经》中非常明确地宣说了“行”清净戒与“见”清净戒的区别:“迦叶!若有比丘住清净别解脱戒,善护根门,一切行为皆如律制,乃至微细毁犯亦无,清净一切应行学处,然唯执有我我所,迦叶!是比丘名第一破戒,似善持戒。若比丘具足修行十二杜多功德,然比丘见有所得,住我我所,迦叶!是比丘名第四破戒,似善持戒。” 《大集经》中又说:“若有菩萨自作是言,我是持戒,彼是破戒,如是菩萨,名诳如来。”以此之故,《大智度论》中也说:“下人破戒,中人着戒,上人不着戒。”

    由此观之,如破除不了我与我所之执着,则决定不得见清净戒。而异生位之凡夫,尚未离开三轮执着,这样看来,即便他们将根本与支分戒严持不犯,也只能算作行清净戒圆满而已,故而见清净戒的能持与否才是衡量一个修行人戒律是否清净的最根本之标准。这个标准是如此之高,以至于已得圣果之阿罗汉都不能被称为戒行究竟清净。这个观点对许多小乘修行人来说,也许实在是有些不可思议;但对大乘修行人来说,它却是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那么对密乘的有些戒律,我们的眼光同样也应该放长远一点,毕竟对所有未接受过密乘灌顶的人而言,这都是一个让他们倍感陌生的领域
。 】
 
—————————————————————————————————————————
 
         我以前,一直没有认真看过,或者没有因缘看,也不太关注,因为索达吉堪布如此的大法师所说应该不会有什么问题。但是这两天我开始关注关于双修的问题,无意中又看到了索达吉堪布关于双修的开示。总体上很好。
 
        但是,当看到索达吉堪布所引用的经典中乃至律藏中关于佛陀开许淫欲的论据时,我觉得这些论据都是值得商榷的。
 
       1、关于那个比丘尼阿罗汉,她是因为过去世恶业,而被未生怨王强奸的,而且并不是双修行为,而且这位阿罗汉比丘尼被强奸的时候,因为已经断除了欲界的烦恼,所以不会生出快感,所以没有犯戒。但是这与依赖男女性交的快感来达到精神的极度集中而导致的所谓的禅定而言,完全是两回事。所以,将这个例子作为佛陀开许淫欲乃至双修的论据是错误的。
 
        在戒律中,小乘戒律是根本戒,而杀盗淫妄又是根本中的根本戒,在戒律中规定,如果比丘比丘尼被强奸(或鸡奸),如果产生快感则犯重戒。如果没有产生快感则不犯戒。因此即使是小乘的戒律也不以事相所谓的行为有无性交之行为判断,而是以是否受乐为标准。受乐则犯戒,不受乐则不犯戒。因此,即使是被强奸如果受乐都是犯重戒的行为,更何况伺求异性,在欲乐的快感中追求所谓的证悟,与比丘尼被强奸而世尊并不认为犯戒不能相提并论。
 
       而且世尊认为被强奸的比丘尼阿罗汉没有犯戒,并不代表佛开许这种行为。何谓开许?所谓开许就是允许,不禁止甚至鼓励。在这里绝对不能认为是世尊开许这种行为,而只是这种行为在业力的牵引下不可抗拒的发生了,只能在不得已的情况下做适当的处理,仅此而已,决不是佛开许这种行为。不是允许甚至鼓励此种行为。
 
       如果出家人并非被强奸,而是主动的行淫,那么不以有无快乐为持犯之标准,只要有动机有行为,只要生殖器接触就已经犯戒。而且是波罗夷罪,不通忏悔!逐出僧团。佛制定戒律是非常的合情合理的,并不是脱离实际制定一些难以实行的教条。
 
       2、其次,关于世尊在因地修菩萨行,投生为婆罗门子星宿时,已经坚持了四万年清净梵行,遇到一个全身心爱慕自己的女孩,以至于如果不能结婚则必死无疑,这时候菩萨的慈悲心战胜了守持戒律的心,因此圆满了四万大劫的成佛功德资粮。其实,这怎么能成为佛陀开许淫欲乃至双修的论据呢?这是因为菩萨的纯粹利他的慈悲心战胜了自利的清净梵行心,以牺牲自我四万年梵行的功德而拯救他人的性命,须知这在一个修行梵行的人来说,梵行对于他来说那比生命都重要的多,而现在却因为为了拯救他人一旦舍弃,这完全是忘我利他的大乘菩萨行。这和追求欲乐来达到所谓禅定进而修习成就空性成就的所谓双修完全是不是一个概念,根本没有相提并论的可能性。
 
       而且,世尊因地时所受之婆罗门子星宿在捨弃自己的梵行而与少女结婚的时候,并没有丝毫的对女人的贪念,而且也绝对不会有我要以我捨弃梵行的拯救一个生命的行为圆满我的成佛资粮,如果星宿有这样的念头,则是有偷心,则绝对不可能圆满四万劫的成佛的功德资粮,因为已经有了我执我相。
 
       正因为星宿是在万般不捨的情况下,为了拯救少女的性命,毅然决然的做出捨弃自己四万年的梵行而拯救少女的性命,这完全是无我利他的大乘菩萨行,和淫欲完全没有任何关係。
 
       放弃梵行也未必就一定下地狱,除非受戒,如果未受戒,则只是前面四万年梵行半途而废徒劳无功而已。对于一个修梵行者来说,这是一个很艰难的决定。决不是见色起意好色无耻之徒所想象的那样,既玩了女人,获得了行淫的快乐,又满足成佛的四万大劫功德资粮。何乐而不为?甚至趋之若鹜,跃跃欲试之徒可以想象的

(kc 版按:当星宿捨弃梵行时,就表示他当时放弃了婆罗门出家人的身份,也就是还俗,然后再娶这位女子摄受她,而不是保持出家人的身份来接受此女人。可是邪恶的喇嘛教儘都是一些身着沙门服,住在寺庙裡杀生吃肉喝酒,竟然还藏污纳垢在晚上玩女人搞双修,淫人妻女,然后将自己这些不知羞耻的行为,比喻成是圣人的境界,还将这些污秽的外道法安立一个好听的佛法名称叫「悲智双运」。然后以此来欺骗天下人,说男女交抱在一起,男的代表慈悲,女的代表智慧,说双修不是一般人可以修的,双修不是一般人所想的男女性交;再恐吓天下人,未经上师灌顶不可读、不可修双修宝典,若任意诽谤双修者要下金刚地狱。

其实我们并不担心会下金刚地狱(因为三界中根本没有金刚地狱嘛)。我们担心的是这些主张双修搞双修淫人妻女的密宗喇嘛,未来要下无间地狱,还要拖着一堆人跟着他们下堕啊,今天我们以施无畏印,想要救他拉他们上岸,可是他们却不愿伸出手,还要反咬我们一口。你说如此邪见众生好不好救?)

 
       这和用涉猎异性,积极追求男女的欲乐来达到身心专一的禅定有什么关係呢?这完全不是一个概念。
 
       因此,这个论据根本不成立。

 
      3、  至于引用《大宝积经》,《大集经》以及《大智度论》的内容来看,我不知道是索达吉堪布有意的还是无意的曲解经义:  
 
      《大宝积经》“迦叶!若有比丘住清净别解脱戒,善护根门,一切行为皆如律制,乃至微细毁犯亦无,清净一切应行学处,然唯执有我我所,迦叶!是比丘名第一破戒,似善持戒。若比丘具足修行十二杜多功德,然比丘见有所得,住我我所,迦叶!是比丘名第四破戒,似善持戒。” 
 
     《大集经》中又说:“若有菩萨自作是言,我是持戒,彼是破戒,如是菩萨,名诳如来。”
 
        以此之故,《大智度论》中也说:“下人破戒,中人着戒,上人不着戒。”
 
       把这些经文当作是可以破戒的论据,或者佛开许行为不清净的论据。这是完全错误的。此三段经文被尊敬的索达吉堪布,当作是不应当执着戒律,不应当执着行为的表象,持戒就是执着,就是低级的修行层次,而不持戒,或者随便做什么无所谓持戒不持戒就是不执着,就是高等的修行层次。这是完全的曲解经义,是完全错误的。
 
        在《大宝积经》中,佛之所以批评行为上持戒而在内在并未证悟空性,并未达我法二空而持戒,只是执着持戒的形象,而内心没有智慧,违背了佛陀制定戒律本怀,佛陀制定戒律的目的是为了让佛弟子更好的修行定慧,增长智慧,早证无生法忍,乃至成就无上菩提,持戒只是方便,目的是为了证得智慧,所以批评这种将持戒作为究竟,而不追求智慧,内心没有智慧并且以戒律盯着他人的行为测量它们所谓的比丘。因为比丘有二义,勤修戒定慧,熄灭贪嗔痴。又有上乞佛法下化众生之义。若比丘只在事相上修行,而不追求智慧解脱,所以世尊斥为第一破戒。但绝对不是鼓励破戒,甚至赞叹淫欲,鼓励双修。
 
        决不是鼓励可以随意毁犯戒律。而是批判这种不求智慧,执着戒律事相以为是究竟,就是佛法的全部的,不知道戒律虽是无上菩提之本,但持戒并不是目的,是为了开智慧。世尊所批判的就是这种将持戒作为修行之目的的比丘比丘尼为第一破戒。
 
       在《大集经》中,世尊之所以斥责这样的菩萨是欺诳如来,因为这样的菩萨没有断除我执,不能广利众生,而自称为菩萨,因此斥为欺诳如来。并不是说菩萨可以破戒,并不是赞叹破戒,更不是说持戒不如破戒。
 
       《大智度论》,许多愚痴的人,看到这句话或许以为龙树菩萨是在讲,下等的人破戒,中等的人还在执着戒律的事相,而上等的人戒不戒无所谓,持戒犯戒没有两样,无所谓戒律不戒律,这样的人才是最高的人。这是完全错误的理解。
 
        正确的理解应当是,下等的人连事相上的持戒都做不到常常破戒;而中等的人能够严持戒律,学习一定的戒定慧,但是并没有完全通达二种无我智慧有限,不能广利众生;而上等的人则任运的对于戒律持而不犯,正如孔子所谓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写照,上等的人是根本不会去做犯戒的事情,因为他的烦恼已经断了,犯戒是烦恼的体现,不是智慧的体现。绝对不是无视戒律,持戒犯戒没有差别了,随意妄为之意。
 
        龙树菩萨在《大智度论》中的一段话,所谓上等人不着戒,这是这一段话的核心与要害,也是许多愚痴邪见的人出错误的地方,在这句话的理解上是正见与邪见的分水岭,须知上等人不着戒,并不是邪见的人所理解的那样上等人就忽视戒律胡作非为,无所谓持戒与否,而是说上等人因为内心清净,烦恼淡薄,自然而然任运的持戒不犯并进而如《金刚波若波罗密经》所谓“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而不是修一切恶法,或者说善法恶法一起修。
 
       所谓上等人不着戒,是指上等人虽然住于净戒,而心无持戒之相,任运自然的持清净戒律,而不住持戒之相,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心恒清净,不自以为我住清净戒律。这才是上等人的持戒而不着戒,决不是说上等人在戒律上可以打折扣,持不持无所谓。甚至搞搞男女双修。
 
        何谓不生不灭,慧能大师解为,恶法不生,善法不灭。《维摩诘所说经》中,文殊师利菩萨与维摩诘居士的对话:
 
       “文殊师利又问:‘生死有畏,菩萨当何所依?’维摩诘言:‘菩萨于生死畏中,当依如来功德之力。’ 文殊师利又问:‘菩萨欲依如来功德之力,当于何住?’答曰:‘菩萨欲依如来功德之力者,当住度脱一切众生。’又问:‘欲度众生,当何所除?’答曰:‘欲度众生,除其烦恼。”  又问:‘欲除烦恼,当何所行?’答曰:‘当行正念。’又问:‘云何行于正念?’答曰:‘当行不生不灭。’又问:‘何法不生?何法不灭?’答曰:‘不善不生,善法不灭。’又问:‘善不善孰为本?’答曰:‘身为本。’又问:‘身孰为本?’答曰:‘欲贪为本。’又问:‘欲贪孰为本?’答曰:‘虚妄分别为本。’ 又问:‘虚妄分别孰为本?’答曰:‘颠倒想为本。’又问:‘颠倒想孰为本?’答曰:‘无住为本。’又问:‘无住孰为本?’答曰:‘无住则无本。文殊师利!从无住本,立一切法。’”
 
        以无住为本,最后归结是祖师禅。无住为本,立一切法,这里的一切法是指善法,不是指恶法。非要找一个女人来搞双修才能证悟,而且最高的修法,这是住还是不住?所谓欲贪以虚妄分别颠倒想为本,这里消灭虚妄分别和颠倒想的目的是为了消灭欲贪,并不是用欲贪的方式来消灭虚妄分别和颠倒想。那种男女双修错误的修行方式就在于,他们颠倒了因果,倒因为果,倒行逆施。
 
       修行的次第应当是步步深入,最后达到无住。欲除虚妄分别颠倒想,毕竟无住,应当先断欲贪,而不是相反。
 
       但是最后的结果不是善恶不分,而是善法不灭,恶法不生。否则就失去了善恶的标准,是断灭见,邪见,是拔无因果见。
 
       虽然无住,但却恒住于善法,任运的善法不灭,恶法不生。虽恒住善法,而不生住善法之念之相。是为无住为本,从此立一切法,此当为善法,否则诸佛之净土不能成就,诸佛之净土不是染污法所能成就的。
 
        法本身没有善恶,佛魔共有,但是,在最后的取捨上,一定要捨魔道入佛道。这才是佛弟子,否则即是魔种。
 
       如果不如是次第而修行,而是先达无住为本,则已经是最高境界,无住即是诸佛之所住,更不须断虚妄分别,断妄想,更不须起欲贪之男女双修而证无上菩提。
 
       显密二宗,显者,密之诠也;密者,显之用也。显密是相辅相成的。性相二宗,性者,相之体也;相者,性之表也。佛教总体,显密性相,如是而已。没有什么更神秘的东西。
 
       所谓不持而持的境界。决不是把不持戒当作是持戒,持不持戒无所谓的那种所谓的错误的不着戒。
 
        因此引用的上面三种经文用来破除佛陀所制定的清净律仪是完全没有道理的,或者说以为持戒只是心上的事情,将理事割裂,只要心清净则一切法都清净,这句话在理上说非常的对,但是在事上呢?譬如说在理上,一切众生本来成佛,但是在事上众生就是众生,佛就是佛。绝不可能因为你在理上认识到了众生本来成佛,因此在事上也不须修行便也成佛了。持戒以行的清净来证得理的心的清净,反过来以心和理的清净来庄严自身以及佛土。最后才是身心国土皆悉清净,成就圆满无上菩提。
 
         如果用上述的经典来说明,只是行为上的清净并不是圆满的清净,而且还要心的圆满的清净,身心两者皆悉清净方为持戒圆满。是对的,也是佛的本意。但是如果说只侧重心内清净,而可以因此忽略行为的清净,则不可取。不是佛的本意,是对佛经的曲解。
 
        佛陀上述的开示,决不是鼓励破戒,或者佛认为行为的持戒不重要,如果这样理解就是错解经义。而是说持戒不能捨本逐末,不能仅仅在事相上持戒,而且更要增长智慧,破除我法执,达到任运持戒之解脱境地。绝不是说可以破除戒相,决不是可以破除事上的持戒。解脱决不是可以胡作非为了,所谓的解脱,用孔子的一句话叫做,随心所欲不逾矩,也就是内心的烦恼止息,自然而然的就不会去做损害众生违背戒律的事情,乃至无我利他修六度万行利乐一切有情。决不是解脱了,因此,可以做一切污秽行以显示自己的解脱境界,这是错误的。
 
     
 
 
 
                                                                       文/惭愧居士  2012年2月29日
 
另外尊敬的索达吉堪布还提到:

      【当然了,如果有个别根基对路的人,他们已能认清烦恼即是菩提的本质,并对诸法自性有了清醒、坚定的定解,他们则可以此方式而成就,这一点在显宗经论中也有所反映,如《愣严经》云:狂心顿歇,歇即菩提;《华严经》云:“吾与一切佛,自性平等住,不住亦无取,彼等成善逝,色受想行识,无数善逝众,彼成大能仁。”;《维摩诘所说经》又云:“为增上慢,说离淫怒痴名为解脱;无增上慢者,说淫怒痴性,即是解脱。一切尘劳,即如来种。”;《文殊幻化经》则云:“非除轮回而修涅槃,是缘轮回即是涅槃。”;六祖惠能大师也说“烦恼即菩提”。。。。。。这些教证都在明确告诉我们,大乘显宗同样认为依靠烦恼即能获得无上正等觉,此种思想在《无垢称经》中表达得更明显。】

      其实,我不知道索达吉堪布是真的没有理解经义,还是故意歪曲经义? 佛在《维摩诘所说经》说为增上慢者说离淫怒痴名为解脱,为无增上慢者说,淫怒痴即是解脱,一切尘劳即如来种。这句话应该怎么理解呢?决不是像尊敬的索达吉堪布所解释的那样,在烦恼本身就是菩提,或者要依靠男女双修的烦恼来证得无上菩提。

       而是说诸声闻人以解脱为究竟,并且以此为足,离淫怒痴以为究竟圆满,而不行广大菩萨行开方便慧,不行六度万行,不志求成就无上正等正觉,佛为此一种人说离贪嗔痴为解脱究竟,而这类定性声闻被佛斥为增上慢者,何谓增上慢?自己不如别人却自以为和别人相同相等,那些声闻阿罗汉也自以为自己和佛是一样的境界乃至智慧等等自己与佛没有差别,所以,佛斥次一等人为增上慢者。但佛还是慈悲接引,为他们说离淫怒痴即是究竟解脱。

       而大乘菩萨或者发大心菩提心之声闻人则不如是,他们不仅自己断除淫怒痴,也就不可能再去以男女双修的方式来达到所谓的究竟圆满,而是说,虽然自己已经解脱了淫怒痴的束缚烦恼,但是并不以此为足,发无上菩提心,更行无量菩萨行,在与有淫怒痴的众生中,行六度万行,行四摄法,摄受众生,利益有淫怒痴的众生,并且在此过程中磨练自己开发自己的后得智方便慧,以期成就无所不知的一切智智者,成就完全圆满的无上正等正觉。而决不是要自己去行烦恼之事,这是错误的理解。因为众生有无量无边种种性,种种欲,所以要度化众生是很不容易的,也需要无量无边的智慧方便。

      所以,这句经文的意思是说定性声闻以离贪嗔痴为究竟满足,故说是增上慢人,而大乘菩萨不以离贪嗔痴为究竟满足,更深入有贪嗔痴的无量无边众生中,开发自己的后得智方便慧,以期圆满无上菩提,成为正遍知者,十号具足,所谓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 ,世间解,无上师,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

       这和在男女双修的烦恼中打滚完全没有任何关係。
 

       另外,六祖惠能大师说烦恼即是菩提,这可不是说烦恼本身就是菩提,而是说因为烦恼而痛苦,因此寻求解脱和方便将烦恼止息,转烦恼以为觉悟,烦恼是觉悟的因,因为没有烦恼也就不会去寻求解脱。所以从这个意义上烦恼即是菩提,而不是说烦恼本身就是菩提,这就大错特错了。烦恼与菩提是一体两面,能转即是菩提,不能转不能消灭烦恼则不是菩提,烦恼还是烦恼。 

(kc版按:六祖所谓的「烦恼即是菩提」,这是从理证上来说一切法莫不是菩提所生之法,没有菩提哪来的烦恼呢?所以六祖这句话,是从证悟的菩萨所住的境界来看一切烦恼即是菩提。但,若从凡夫未证悟者的立场来看--烦恼还是烦恼,它永远不会成为菩提。因为不知道菩提在哪裡,所以根本不可能去如实现观一切烦恼即是菩提的境界。至于密宗索达吉等诸邪师主张男女双修是快速成佛的大法,主张修气脉明点,说「明点」是男性精液、女性经血,将男精女血说成是红白菩提,人间一切邪恶荒谬之法,莫过于此。

所以对于修行人而,先要知道事与理之差别,否则容易事理不分,真妄不别,不小心造作大妄语害人慧命。如果修行人侧重在「断烦恼」的部份,那就要从事修上来谈烦恼的内涵有哪些?如何断除烦恼?找真善知识教导如何断烦恼。

所以断除烦恼的法是「事修」之法,不是圣者「理证」后所住的境界(烦恼即菩提),两者不可溷淆,否则就是「理事不分」;例如学禅者常走错的歧路「以定为禅」,将打坐修禅定当作是参禅法门,这就是属于理事不分的一种。又例如像西藏密宗这些淫欲心比较重者,就应该以「事修」法门来对治,例如「不淨观」、「九想观」、「白骨观」来对治自己的淫欲心,而今有主张男女双修的索达吉大邪师,事理不分、颠倒事理,不依正确的佛法方式对治淫心,竟然「以淫乐为禅」、以「淫欲对治淫欲」,将印度教性力派外道的邪淫法带入佛门中,不仅盗用佛法名相,更常有意无意曲解佛经、曲解禅宗祖师的开示,目的就是要包装这些臭秽不堪的外道邪淫恶法,将外道法溷入佛门中,欺骗善男信女、骗财骗色。

若说不断的淫行可以止息淫欲心,那应该杀生也可以止息杀心,偷盗亦可止息偷盗心,大妄语也可止息大妄语心....,可是事实上如此非但不能对治自己的烦恼习气,反而是火上浇油,助长更粗重的烦恼习气;我们不妨来观察世间上的杀生行业还是不断在杀生,小偷愈偷愈猖狂,色情行业也从来没有消失过。所以密宗主张「以欲止欲」完全是不符合世间情理法,更不符合佛法宗旨。同时,密宗从古至今,从来都不曾有人成功的「以欲止欲」,用男女双修来断除淫欲心,遑论以此开悟成佛?)
 
       烦恼就是烦恼,菩提就是菩提,如果你因为烦恼而觉悟 ,则可称烦恼即是菩提,如果并未因烦恼而觉悟,烦恼还是烦恼,和菩提没有关系。另外,也可以理解为在,度化有烦恼的众生中,开发后得智,开发方便慧,从而成就无上正等正觉。因为根本智易得,后得智难开。根本智,声闻人也有,也已经得到了,但是佛的一切智智,方便智,后得智,声闻人是没有的,这需要无量无边的菩萨行,在度化无量无边众生的过程中积累。不是证悟所能得到。要想成就究竟圆满的佛果,六度万行是必须的。所以,也可以从这方面理解烦恼即是菩提。
 
 
 
        烦恼即菩提《维摩诘所说经》有很好的解释:
 【佛道品第八
 
 尔时,文殊师利问维摩诘言:‘菩萨云何通达佛道?’维摩诘言:‘若菩萨行于非道,是为通达佛道。’
 
又问:云何菩萨行于非道?
 
答曰:菩萨行五无间,而无恼恚;至于地狱,无诸罪垢;至于畜生,无有无明憍慢等过;至于饿鬼,而具足功德;行色无色界道,不以为胜。示行贪欲,离诸染着;示行嗔恚,于诸众生,无有恚碍;示行愚痴,而以智慧,调伏其心。示行悭贪,而捨内外所有,不惜身命;示行毁禁,而安住净戒,乃至小罪,犹怀大惧;示行嗔恚,而常慈忍;示行懈怠,而勤修功德;示行乱意,而常念定;示行愚痴,而通达世间、出世间慧;示行谄伪,而善方便,随诸经义;示行憍慢,而于众生,犹如桥梁;示行诸烦恼,而心常清净;示入于魔,而顺佛智慧,不随他教;示入声闻,而为众生,说未闻法;示入辟支佛,而成就大悲,教化众生;示入贫穷,而有宝手,功德无尽;示入形残,而具诸相好,以自庄严;示入下贱,而生佛种性中,具诸功德;示入羸劣丑陋,而得那罗延身,一切众生之所乐见;示入老病,而永断病根,超越死畏;示有资生,而恒观无常,实无所贪;示有妻妾婇女,而常远离五欲淤泥;现于讷钝,而成就辩才,总持无失;示入邪济,而以正济,度诸众生;现遍入诸道,而断其因缘;现于涅槃,而不断生死。文殊师利!菩萨能如是行于非道,是为通达佛道。】

 
        这才是真正的烦恼即菩提,也就是在众生的烦恼中,乃至示行烦恼而心恒清净,乃至不求自利,但求利他。这是用烦恼来修行的真义,决不是和女人搞双修那种烦恼来修行。
 
         另外,如果说可以用行淫的方式来修行的话,来用烦恼对治烦恼,从的达到觉悟。那么,那也只是一种烦恼而已,还有无量无边的烦恼,依此类推,能不能用杀生的方式来对治嗔恨,能不用强盗的方式来对治不与取,能不用大妄语的方式来对治虚妄习气?其馀一切烦恼可以想象。
 
 
 
         用印光大师的一句话就是:“闻其言则在九天之上,观其行则在阴沟之下”。“学在一边,行在一边,知见愈高,行履愈下,此今学佛自称通家者之贴骨大疮。”
 
 
 
        这都是知见越高,走向断灭空见,拨无因果的危害。宁执有如须弥山,勿执空如芥子许。这句话对于现在的学佛人是很有意义的。无论是显宗还是密宗,还是性宗相宗。都有借鉴意义。
 
 
 
        最后声明,当然我并不是反对别人双修,我对于别人的双修没有任何意见,既不支持也不反对。我只是质疑(索达吉)用显教的理论来证明双身修法的合理性,质疑这些论据。仅此而已!
 
文章来
源;
http://cankuijushi.blog.hexun.com.tw/73299536_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