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张志成先生聊聊69 | 平实导师的慈悲(二十五):教导大乘见道通达时才入初地(2)

 《金刚仙论》中写地前菩萨彷佛(髣髴)解二无我,而入地菩萨才现见二无我。

在《大乘本生心地观经》中,佛陀为大众说法,会中八万四千众生中有人得「金刚忍辱三昧,悟无生忍及柔顺忍,或证初地得不起忍」注1,由此可知悟无生忍可能者还没到达初地,无生忍只是人无我,在真见道位中,例如《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卷1〈一切佛语心品〉:「云何人无我?谓离我我所、阴、界、入聚。无知业爱生,眼色等摄受计着生识,一切诸根自心现器身藏,自妄想相施设显示。如河流,如种子,如灯,如风,如云,剎那展转坏。躁动如猨猴,乐不净处如飞蝇,无厌足如风火,无始虚伪习气因如汲水轮。生死趣有轮,种种身色,幻术神呪,机发像起。善彼相知,是名人无我智。」至于柔顺忍则是仍没有见道,只是听闻之后心中接受能忍而得柔顺,未入真见道位。若是无生法忍,是一切法无我,更为深细!必须具足人我空及法我空的智慧,因此菩萨入初地时是得无生法忍。


1《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卷2〈报恩品 2〉:「尔时,会中八万四千众生,发菩提心得坚固信,及此三昧海会大众,悉得金刚忍辱三昧,悟无生忍及柔顺忍,或证初地得不起忍,无量众生发菩提心住不退位。」(CBETA, T03, no. 159, p. 300, c18-21)


关于初地得无生法忍这个我们在前几篇有谈到过!前面《佛地经论》也提到「证得无生法忍菩萨,谓从初地已上菩萨」:


平实导师的慈悲(二十三):地上菩萨、乘愿再来,摄受众生

https://shamuschang.pixnet.net/blog/post/230326355


平实导师的慈悲(二十四):说明成佛时是依第四禅圆满佛地的无生法忍

https://shamuschang.pixnet.net/blog/post/230331047


《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卷3〈报恩品 2〉:「我升三十三天宫,三月为母说真法,令母听闻归正道,悟无生忍常不退。」(CBETA, T03, no. 159, p. 302, a28-b1)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416〈修治地品 18〉:「云何菩萨摩诃萨应圆满无生忍智?善现!若菩萨摩诃萨忍一切法无生、无灭、无所造作,及知名色毕竟不生,是为菩萨摩诃萨应圆满无生忍智。」(CBETA, T07, no. 220, p. 87, b1-4)


能忍于「一切法无生、无灭、无所造作,及知名色毕竟不生」,是大乘的无生忍,不是二乘的无生忍,依真如智慧而起故。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447〈真如品 52〉:「当说如是真如相时,二百苾刍诸漏永尽,心得解脱,成阿罗汉。复有五百苾刍尼众远尘离垢,于诸法中生净法眼,五千菩萨生天人中得无生忍,六千菩萨诸漏永尽,心得解脱,成阿罗汉。」(CBETA, T07, no. 220, p. 255, c4-8)


无生忍再回头过来说就等于前面说的般若正观现前,《菩萨璎珞本业经》:「是人尔时从初一住至第六住中,若修第六般若波罗蜜正观现在前,复值诸佛、菩萨、知识所护故,出到第七住常住不退。」


那《佛地经论》说的「地前菩萨亦未能证,未见真如和合一味,平等性智未现行故」,千万别错误断句,否则不但误了自己,也会误了众生的法身慧命。就是说有的地前菩萨只是已证无生忍,也就是证了第七住的「般若正观现在前」,但还未证初地的无生法忍。因为「般若正观现在前」就是真见道而已,只缘于真如的总相,还没有将七大类事相中的各种真如和合观行,尚未成就真如与事相和合一味之前,初地的下品平等性智尚未具足,不能使初地的平等性智现前。必须全部的相见道位也完成了,到「见道通达」位时,七大类事相中真如才能七大类事相和合一味,才能入初地。

 

 《佛说佛地经》卷1:【妙生菩萨复白佛言:「何等菩萨受用和合一味事智?」


佛告妙生:「证得无生法忍菩萨,由彼菩萨无生法中,得忍解时对治二想,由遣自他二种想故,得平等心。从此已上,彼诸菩萨自他异想不复现前,受用和合一味事智。」


妙生菩萨复白佛言:「唯愿如来广说譬喻,令诸菩萨悟甚深义,随所化缘广宣流布,令诸众生闻已疾悟无生法忍。」


佛告妙生:「譬如三十三天未入杂林,终不能于若事若受无我我所和合受用,若入杂林即无分别随意受用。由此杂林有如是德,能令诸天入此林者,天诸果报若事若受,无所思惟和合受用。如是菩萨若未证得无生法忍,终不能得平等之心平等之舍,乃与一切声闻独觉无有差别,有二想故,彼不能住受用和合一味事智。若已证得无生法忍,遣二想故得平等心,遂与声闻独觉差别,由平等心而能住舍,受用和合一味事智。」】(CBETA, T16, no. 680, p. 722, c29-p. 723, b10)


这段《佛说佛地经》中说:「证得无生法忍菩萨,由彼菩萨无生法中,得忍解时对治二想,由遣自他二种想故,得平等心。从此已上,彼诸菩萨自他异想不复现前,受用和合一味事智。」


也就是说初地以上证得无生法忍的菩萨,他们在菩萨无生法(般若正观现前)的真见道当中,心不满足,进一步能够得忍解来对治二想!遣自他二想来得平等心,这是从真见道转入相见道而缘于他人,才能「遣自他二种想」,因此能够生起具足的平等心,才能「受用和合一味事智」。由此可知这个「受用和合一味事智」并必定是初地时的无生法忍,不是真见道位「不别缘故」只缘真如总相时所能证得的。


见道有分为真见道与相见道,必须连同相见道的全部内容都通达了才能入初地。真见道就是第七住位的般若正观现前,也就是根本无分别智,所缘只是真如总相智,「不别缘故」;相见道还有许多要修的后得无分别智,譬如非安立谛三品心:「一内遣有情假缘智能除软品分别随眠。二内遣诸法假缘智能除中品分别随眠。三遍遣一切有情诸法假缘智能除一切分别随眠。」都是别缘他人及一切有情的真如行相,才能生起这三种智慧;不但如此,还要加以遣除而会归真如,成为「智与真如平等平等」而归于「无所得」,真见道对这些内容是全然无知的,不可能一悟就入地。


以上这些内容在平实导师书中与玄奘菩萨的《成唯识论》中都有,平实导师将来也会宣讲《成唯识论》并且出书,请大家拭目以待!


转自:佛法长兴 

https://shamuschang.pixnet.net/blog/post/230351165?fbclid

2018年以来有名为“琅琊阁”者,屡在大陆知乎网络平台发文攻击正觉同修会,直至2020年六月,复有前正觉同修会助教老师张志成于琅琊阁发表公开忏悔声明,引发会内议论纷纷。尔后琅琊阁发文批判正觉更趋肆无忌惮,内容含括种种事相、“法义辨证”,对于正觉内部之管理、法义乃至平实导师,提出强烈的批判,且聚集一些附随者彼此唱和,意欲藉此兴风作浪,鼓动正觉学员退出同修会,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正法威德犹如雄狮,不可侮之正法之灭亦不由外道,唯有狮子身中虫,佛教中之退堕者、坏戒法者,方能使佛法覆灭,这是琅琊阁等人所须警惕的。琅琊阁等人的手法是把听说谣传的情事加以渲染扭曲夸大,并妄加论断,煞有介事地以正义之名行栽赃、破法之实,对会内种种人事、制度以及平实导师等,无情地加以抹黑攻击,已毫不念及师恩与同修之情谊。尊师重道是每位想上求佛道者所须具备的基本心态,琅琊阁等人倨傲不逊的恶意攻击正觉及平实导师,实有负师恩。

                                                                    ——摘自《琅琊阁之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