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张志成先生聊聊69 | 平实导师的慈悲(二十五):教导大乘见道通达时才入初地(1)

 

与张志成先生聊聊69 | 平实导师的慈悲(二十五):教导大乘见道通达时才入初地

(20212/24)琅琊阁在最近2/19有一篇作者名「增上班读经人」,引用一些经论认为大乘见道在初地,提出《佛地经论》说:「地前菩萨亦未能证,未见真如.....」的看法。其实他们有断句错误与误解的部分。因此本篇就来稍微讨论一下!


首先大部分会认为大乘见道在初地的人,都是看了这个经文,因此这样认为。如《解深密经》卷3〈分别瑜伽品 6〉:「彼既多住如是行故,于时时间,从其一切系盖散动,善修治心。从是已后,于七真如,有七各别自内所证通达智生,名为见道。由得此故,名入菩萨正性离生,生如来家,证得初地。」(CBETA, T16, no. 676, p. 702, b1-5)


那细节平实导师以前在书中譬如《涅盘》,提过见道分为真见道、相见道、然后通达之后才入地。因此《解深密经》这段经文的见道是对于七真如,自内所证「通达」智生,名为见道(通达位)


平实导师在书中与讲经时也常常教导,大意是说:


七真如的现观,一定要先经过亲证第八识而现观真如以后,方能观察;这七真如是别相智,初真见道的证真如只能缘于总相智,《成唯识论》卷6中说得很清楚:「以真见道总缘谛故。」《成唯识论》卷9也说:「有义此三是相见道,以真见道不别缘故。」证明真见道的初见谛,只缘于真如的总相,其他悟后的修行都属于相见道位应修的功德,不该摒除相见道的修行,单想一悟即入地。


真见道只缘于真如的总相,不缘于真如的别相,所以证真如而得真见道之后,还需转入相见道位中深观七真如,才能入地。


所以《成唯识论》卷9说:「在加行位能渐伏除所取能取引发真见,在通达位如实通达。」是要在真见道位引发真见道的智慧以后,继续修行到通达位才能如实通达,如果不是真见之后要继续修行才能到通达位,何须在真见道后又讲相见道中有两种应修?


我们用世间人常说富裕人士这个定义来譬喻,通常扣除自住房屋,拥有一百万美元的有钱人就称为富裕人士(百万富翁)!但也有是超过三百万美元的那种「更富裕的人士」,乃至「超级富裕人士」必须超过三千万美元、甚至上亿美元的资产!


那见道这名词也是如此,有真见道只有证得根本无分别智,相见道是证得后得无分别智,见道通达位是以圆满真见道及相见道的初地!那就譬如世间富豪中的超级富裕人士那样拥有超过三千万美元或上亿美元的资产,是超过百万富翁非常多的!


所以《成唯识论》卷9说:「前真见道证唯识性,后相见道证唯识相。……前真见道根本智摄,后相见道后得智摄。」由此可知真见道后只能得到根本无分别智,必须在相见道位继续观修七真如,才能证得后得无分别智。然而七真如只是列举七大类,深细的部分都得要很深细去观察,所以世尊为诸阿罗汉讲解七真如时,讲了二十九年。阿罗汉在世尊亲自摄受讲解下,尚且需要二十九年方得入地,凡夫初见道便想入地,也算是异想天开。后得无分别智都还未得,三贤位尚未过完,就想入地,都是妄想。


《成唯识论》卷9又说:「此真见道摄彼第四现观少分,此相见道摄彼第四第五少分。」是说真见道只是第四现观「现观智谛现观」中的少分,还不具足;得要完成相见道而具足发起后得无分别智时,方能把欠缺不足的「现观智谛现观」补足,并且得到第五「现观边智谛现观」。如此便已证明所证不同,怎能一悟、一证真如便得入地?


真见道只有在第七住位,是《菩萨璎珞本业经》中说的般若正观现在前!重要的是这部经是律部的经:


《菩萨璎珞本业经》卷1〈贤圣学观品 3〉:「诸善男子!若一劫二劫乃至十劫修行十信得入十住,是人尔时从初一住至第六住中,若修第六般若波罗蜜正观现在前,复值诸佛、菩萨、知识所护故,出到第七住常住不退。自此七住以前名为退分。


「佛子!若不退者,入第六般若修行,于空,无『我、人、主』者,毕竟无生,必入定位。佛子!若不值善知识者,若一劫二劫乃至十劫退菩提心,如我初会众中有八万人退。如净目天子、法才王子、舍利弗等欲入第七住,其中值恶因缘故,退入凡夫不善恶中,不名习种性人,退入外道;若一劫若十劫乃至千劫,作大邪见及五逆,无恶不造。是为退相。」(CBETA, T24, no. 1485, p. 1014, b29-c13)


而真见道之后要修到初地,要从第七住位修二十三个心,也就是一大阿僧祇劫中的三十分之二十三;这就譬如拥有百万美元的富翁,虽名富翁,但要赚到三千万美元或上亿美元,还是很遥远的距离!


同样都称为「富裕人士」,但财产还是差很多的!这就跟同样都证得无生忍的证悟菩萨,第七住位到初地的无生法忍距离是很遥远的!


琅琊阁提出《佛地经论》说:「地前菩萨亦未能证,未见真如....」的看法。引用自玄奘菩萨翻译的《佛地经论》卷6:「论曰:

为显示得大乘无生法忍菩萨,或住功用有加行道菩萨,未有受用和合一味事智,故复问言:「何等菩萨受用和合一味事智?」证得无生法忍菩萨,谓从初地已上菩萨,证得二空所显真如,观一切法遍计所执本性无生亦无有灭,本来寂静自性涅盘,受用和合一味事智。非如二乘见道现观,但证生空所显真如,未证法空所显真理,未能现观诸法平等受用和合一味事智。地前菩萨亦未能证,未见真如,和合一味平等性智未现行故。」(CBETA, T26, no. 1530, p. 321, b15-24)


这段论文看起来似乎是说未入地的菩萨不能证,或是还没有见到真如,但其实整句话应该是「未见真如和合一味平等性智未现行故」。这是说,在真见道位「以真见道不别缘故」,只缘于真如的总相,那时还不会生起平等性智;要真见道之后开始「别缘」他人时,才会生起平等性智,也还只是第八住位中的事。此时第十住位的如幻观、第十行位的阳焰观、第十回向位的如梦观都仍未得,就想要发起初地才有的「真如和合一味事智」,就显得太天真了。因此导师常开示说如果有文字障又没有道种智的人,一定读不懂论中的文字,所以断句错误及解释错误,本是平常事,不值得奇怪。


也就是说还没入地的菩萨,还没有将事相与真如合观到真正「和合一味」,也就还没具足入地所必须的真正的平等!因此才会有的证悟菩萨悟后还会有贪瞋而指责别人,因为离初地还很遥远,圣性还没有发起!初地菩萨就已经断了烦恼障的现行,有阿罗汉的解脱果,已有圣性,也有道种智,也会非常慈悲!如《成唯识论》卷7中说:「有从初地即能永伏一切烦恼如阿罗汉。」(CBETA, T31, no. 1585, p. 38, a19-20)


禅宗祖师大部分都是未入地的菩萨,但都已经开悟明心了,因此琅琊阁若说第七住位的「般若正观现在前」还不是证悟,那禅宗祖师悟的是什么呢?这样明显说不过去!因为禅宗祖师确实都证悟,也是大多数人都没有入初地。


琅琊阁也提出《金刚仙论》卷7中说:【「此义云何?若起如是心」等一段长行论,先举偈为问,后以经答也。此示何义?将作偈释经故。问「此经云通达无我无我法者,示何等义也?」所以偈答云「众生及菩萨」等,此第二偈。「众生及菩萨」,「众生」者,凡夫菩萨也。「及菩萨」者,谓初地以上菩萨也。「知诸法无我」者,明此二种菩萨得三空二无我解也。此明地前菩萨髣髴解二无我,登地以上现见二无我也。故下半偈云「非圣自智信,及圣以有智」。「非圣」者,明地前菩萨未现得真如无我解,故名非圣,非不得相似之解,闻中生决定信故,言自智信也。「及圣以有智」者,明初地以上菩萨现会三空二无我理故名为圣。何故名圣?以有真如无漏智故,言及圣以有智也。」】(CBETA, T25, no. 1512, p. 851, c1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