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张志成先生聊聊67 | 平实导师的慈悲(二十四):说明成佛时是依第四禅圆满佛地的无生法忍(2)

 「又,舍利子!一切菩萨摩诃萨众无不皆依第四静虑,方便引发金刚喻定,永尽诸漏证如来智,是故当知第四静虑于诸菩萨摩诃萨众有大恩德,能令菩萨摩诃萨众最初趣入正性离生,证会真如舍异生性,最后证得所求无上正等菩提。」


但这段经文的前提,红字部分是在说「菩萨摩诃萨众将得无上正等觉时,皆渐次入此四静虑。」一切快成佛的菩萨摩诃萨,无不皆依第四静虑来引发金刚喻定,永尽诸漏证如来智;这里的「菩萨摩诃萨众」是指快成佛的最后身菩萨!在那一世依四禅进入于那一世中最初入正性离生,并最后成佛!


平实导师也说过,最后身菩萨那一世一出生走七步后就把所有证量都全部忘掉,全部重新学习,所以那一世对他来说记忆上也等于是最初进入正性离生,当然他往世早就入地了,并已圆满十地、圆满等觉位!所有的最后身的菩萨众,在最后的时候都是在那一世依四禅来(最初)进入正性离生,并(最后)成佛。这意思是什么?最后身菩萨都是证悟就成佛了,所以要进入第四禅,直接证悟成就所有的无生法忍来成佛!


况且依照语意,是说「第四静虑能令菩萨摩诃萨最初趣入正性离生.....最后证得所求无上正等菩提。」意思是说「初禅、二禅及三禅」都没办法让人圆满最后成佛时的无生法忍,而只有第四禅可以让菩萨摩诃萨众直接圆满最初的无生法忍及最后成佛的无生法忍,但没有任何一个经文中说初禅不能得无生法忍。

譬如佛陀就是依四禅一悟即至佛地;而其他人悟了有的只在三贤位,有的悟了直接在初地、二地、三地不同。


二、经文中说:「为欲令彼无生法忍转转增胜」:证明初禅时已有无生法忍,为了证更高的无生法忍而进修二、三、四禅。


我之前在文章中引用的《佛说法集经》与《大萨遮尼干子所说经》,两部经典内容是差不多的!也都是在讲 世尊从初禅修到四禅,这过程中进修无生法忍。


这两部经都提到菩萨摩诃萨住初禅得无生法忍,增上欲心,是故入初禅求无生法忍。然后想要转求更殊胜的无生法忍,因此求二禅、三禅、四禅,为了得更殊胜的无生法忍。


《大萨遮尼干子所说经》卷7〈如来无过功德品 8〉:【「大王当知!沙门瞿昙住初禅中,得无生法忍,增上欲心,是故入初禅求无生法忍。为求转胜无生忍故,于初禅中生不坚固想,起上欲心舍彼初禅求第二禅。为欲入彼第二禅故,离彼初禅有觉有观心,灭于彼心、离于彼心、净于彼心、寂静彼心。内净、心一处、无觉无观、定生喜乐,入第二禅行。内净者,谓对治彼障第二禅法,寂静彼法清净无浊,是名内净。心一处者,谓灭彼初禅一切觉观,寂静一味犹如大海,一切诸水入皆一味,所谓盐味。入第二禅,灭彼初禅一切觉观,寂静一味无觉无观,如是名得无觉无观三昧。依彼三昧生喜,谓于佛法僧中生于喜心。依彼喜心,诸善功德自然满足。


「为欲令彼无生法忍转转增胜、转转光明、转转胜妙、转转柔软,得上欲心,于彼第二禅中不住、不乐,更求胜上第三禅行。生如是心,知彼喜心障第三禅及无生法忍,是故离喜,行舍忆念,安慧身受乐,是乐圣人亦说亦舍,依彼二禅无生法忍胜上欲心,离彼喜乐,入三禅行,得三昧乐。


「厌于彼喜,生如是心:『此无喜乐,是无常乐、是尽灭法,非常、非恒、非真实乐、非究竟乐。』如是知已,转更复起胜无生忍增上欲心。依彼胜忍增上欲心,不乐苦乐、远离苦乐,先灭忧喜,不苦不乐,舍念清净,入第四禅行,得第四禅三摩拔提。柔软心、自在心、寂静心、光明心、正直心,舍彼一切所有乐事与诸众生,与彼众生安隐乐时,实时得彼胜无生忍光明现前,得彼胜忍光明现前故,令行速疾,于第四禅胜妙乐中,不生乐心。」】(CBETA, T09, no. 272, p. 350, b15-c16)


经文中虽然提到「增上欲心」,表面上看起来是他在初禅中有想要求无生法忍的「增上欲心」!但经文接着写「为求转胜无生法忍故」及「为欲令彼无生法忍转转增胜、转转光明、转转胜妙、转转柔软,得上欲心」,也就是说当时的 释迦菩萨是已经证了初禅时可证的无生法忍,但为了想要求更殊胜的无生法忍,因此起了「增上欲心」,经文中写「得上欲心」,于是从初禅进入第二禅,然后再依次地进入到三禅、四禅!


在二禅的时候,经文中又写到「知彼喜心障第三禅及无生法忍」,因为知道第二禅会障碍第三禅及第三禅的无生法忍,因此「依彼二禅无生法忍胜上欲心」,也就是说依着第二禅所得的无生法忍,但又起了增上欲心想要进入第三禅求取更高的无生法忍。


后面得四禅后,经文写「实时得彼胜无生忍光明现前」,经文是写得是「得彼殊胜无生法忍。」呼应前面初禅及二禅写的「为求转胜无生法忍故」及「为欲令彼无生法忍转转增胜、转转光明、转转胜妙、转转柔软,得上欲心」,可见这四禅得的是更加殊胜的无生法忍,也可见初禅二禅就已得无生法忍,因为有增上欲心想要追求更殊胜的,所以经文才说欲令彼无生法忍转转增胜》,全部都是 释迦如来或最后身菩萨在成佛时以第四禅来求圆满的无生法忍的故事!


 

请问琅○阁要怎么证明初禅时没办法证无生法忍!经典中从来没有说过依初禅不能得无生法忍,而这段经文还说为求转胜无生法忍,就是代表初禅已经有了无生法忍,要求更殊胜的无生法忍,才进入二禅、三禅、乃至四禅去求。


您跟我都只能确定的是,经典上说 释迦牟尼佛在最后身菩萨时依第四禅求圆满的无生法忍来成佛!因为成佛时的无生法忍是最圆满的,那必须依第四禅!依第四禅就可以让最后身菩萨圆满最初的正性离生无生法忍及最后的成佛无生法忍。但我们皆无法证明前面三个禅定无法得无生法忍!而经文的意思看起来是初禅时就已得某部分的无生法忍了,因此才想要更加求转胜的无生法忍。

因此「得无生法忍增上欲心」,也可以解释为 释迦菩萨是在初禅已得了无生法忍后有增上欲心想要更加增上,因此为求更加殊胜的无生法忍,进入二、三、四禅去求取更殊胜的无生法忍。


在经文中也提到过于殊胜的功德起了增上欲心,代表已经证得了又想要更加增强!《十地经论》卷6:「一者于胜功德中生增上欲心;」(CBETA, T26, no. 1522, p. 161, b9)

《大方等大集经》卷29:「常于众生不生碍心,以增上欲勤求于法,勤欲法已深心得解甚深佛法,远离二乘发无上心」(CBETA, T13, no. 397, p. 200, c6-8)


三、《瑜伽师地论》也没讲到要用第四静虑来证初地无生法忍


我搜寻《瑜伽师地论》也没讲到要用第四静虑来证无生法忍!只有提到依静虑能最初入圣谛现观正性离生。如《瑜伽师地论》卷28:「云何增上心学?谓离欲恶不善法,有寻有伺离生喜乐。入初静虑具足安住乃至能入第四静虑具足安住,是名增上心学。又诸无色及余所有等持等至,亦皆名为增上心学。然依静虑能最初入圣谛现观正性离生,非全远离一切静虑能成此事,是故静虑最为殊胜,故[1]偏说为增上心学。」(CBETA, T30, no. 1579, p. 435, c28-p. 436, a6)

[1]偏=遍【宋】【元】【明】。


《瑜伽师地论》卷79:「问已入初地菩萨当言何相?答当言超过诸异生地,已入菩萨正性离生,由已入故,不名异生超过一切所有怖畏,得未曾得无上法故,常能安住极欢喜住。」(CBETA, T30, no. 1579, p. 737, b29-c3)


经论中说初地菩萨是超过诸异生地,进入正性离生。诸异生地就是三恶道,能进入正性离生不论是二乘或菩萨,都是离欲进入色界境界,也就是初禅以上的证悟菩萨就是离诸异生地!《瑜伽师地论》中也没有说过要一定要依四禅才能进入正性离生。只说:「依静虑能最初入圣谛现观正性离生」。可见依照 平实导师的说法,依初禅就已经进入正性离生了!


《瑜伽师地论》卷69:「复次唯依诸静虑及初静虑近分未至定,能入圣谛现观,非无色定。所以者何?无色定中奢摩他道胜,毘钵舍那道劣,非毘钵舍那劣道能入圣谛现观,非生上地或色界或无色界能初入圣谛现观。何以故?彼处难生厌故,若厌少者尚不能入圣谛现观,况于彼处一切厌心少分亦无。」(CBETA, T30, no. 1579, p. 682, b27-c4)


四、当然琅○阁与我,我们两人都是自己在解读经文!我们在讨论第四禅或初地以上的无生法忍,是不是离我们都太遥远了!讨论这个有意义吗? 师父 平实导师认为初禅以上就可以修到初地无生法忍,这经典上也没说不行啊!更何况 弥勒菩萨的《根本论》说依静虑就能最初入圣谛现观正性离生,也没说要依第四静虑啊!再者《大般若经》那段是说 释迦牟尼佛最后身菩萨当时是依第四禅来成就最初及最后的无生法忍,经典中也没有说依初禅不能入初地这些字句。


所以我们再继续辩论这个主题也没意义了!除非您能找出「依初禅无法证得初地」的经文,或者找到「必须要有第四禅的条件才能入初地」的经文,但这些我都用关键词找过了,并没有找到!依上述前三个重点就证明了我写的可能比较正确!


反正不管我把经文解释的对不对!总之这篇文章就是在说明○爸爸的儿子永远爱自己的爸爸!并非琅○阁乱写的那样!这个重点请永远记得!请把这个重点划起来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