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张志成先生聊聊61 | 再谈“陈永泰老师:被正觉同修会戒律院约谈的体验、省思、建议”一文 3

而实际上,琅琊阁写手只要信受《楞严经》所开示的「常住真心」或《大方广佛华严经》开示的「如来藏身不生不灭」等正知见,把“第八识是有为生灭法”的邪见去舍,更正成为第八识是能生万法之本识,有种种无漏有为功德,又是具有无为性而本来自在不生灭之法,因此具有「非有为非无为」之中道性,这样许多的疑惑与矛盾自然就可以解决了。去舍邪见之后,就自然会信受上述《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幽赞》中之「真识」就是第八识真如心,这样不就可以贯通了吗?也不会有创造了第九识的增益执之问题产生,也能够理解《入楞伽经》开示的「第一义谛相诸佛如来藏心」,因为如来藏心才是第一义谛的法源、才能显现出究竟真理。离开非有为非无为的如来藏心就没有第一义谛可证了,因此绝对不是在《《我的菩提路》(五之十三):张志成——萧平实的「第八识如来藏」理论是《成唯识论》所破斥的「我见」与「法执」》(2021-01-10)一文中所主张或质疑的“如果是「亦有为亦无为」或「非有为非无为」,这是一种逻辑矛盾的说法,没有一种法是「亦有为亦无为」或「非有为非无为」的。”这样也明显违背圣龙树菩萨在《大智度论》卷59中开示的「是般若波罗蜜,非此非彼、非高非下、非等非不等、非相非无相、非世间非出世间、非有漏非无漏、非有为非无为、非善非不善、非过去非未来非现在。」因此琅琊阁写手如果坚持硬要把一切法切割成「有为法」与「无为法」,结果就会衍生出种种法义的问题与矛盾的现象。


其中也令人好奇的是,陈文所说「阿含时期一开始没有讲如来藏,后来释迦牟尼佛觉得时机因缘成熟了,就在央掘摩罗经讲出如来藏。」既然承认《央掘魔罗经》是本师释迦牟尼佛亲口所说,那为何又违背《央掘魔罗经》中「今说实及谛,目连宜善听。若实若谛者,所谓如来藏,第一义常身,佛不思议身,第一不变易,恒身亦复然,第一义静身,妙法身真实」之开示,而错误认同「常身」第八识是生灭有为法?难道要把「第一义常身」之常住法身如来藏当成第九识?显然应当是不会,因此笔者才会认为陈先生其实是被琅琊阁写手所误导、尚未想清楚,而以陈先生极强的逻辑及思辨能力应当能渐渐发现琅琊阁写手知见问题之所在及众多矛盾之处。


在陈文最后询问「我有犯戒吗?」在本文发表之前,因为陈先生已经离开正觉同修会,戒律院老师也无法继续帮助他,这个问题的答案就必须留给陈先生自己去回答了,因为如果陈先生所说或认同的法义正确当然不会有「谤三宝」的问题,反而有护法的大功德,同时虽然没有照实回答或不愿意完全回答主办老师的问题,如果是为了护持正法,在戒律上也是没有过失的;反之如果所说或认同的法义有问题,那就得自己合计合计看看是否有犯戒、犯了哪一些戒,及应速寻求补救之道,如此才是智者。


另外,陈先生在《南伽他师兄:全文回复反驳平实导师答张晋荣辞职信之谬论(202122日)》一文中评论说「大般若经明明说『第四静虑于诸菩萨摩诃萨众有大恩德,能令菩萨摩诃萨众最初趣入正性离生,证会真如舍异生性,最后证得所求无上正等菩提。』从入初地或是最后证佛果,都要依第四静虑。萧导师,您是看漏了经文,还是错解经文,还是故意误导众生呢?」以此反对平实导师的说法。然而有趣的是上述一文中,琅琊阁又同时引用窥基菩萨的一段开示来佐证琅琊阁坚持的入初地需要依第四禅的主张:【琅琊阁按:窥基大师在《成唯识论述记》卷9说:「瑜伽文言依诸静虑。及初未至。不言中间入见谛故。此中复言前方便时通诸静虑。而依第四方得成满。即最后入时唯依第四。第四禅望余禅最胜。要托最胜依入见道故。不依下地入有菩萨功德。」】这里《成唯识论述记》中窥基菩萨已经明白开示「依诸静虑,及初未至(即初禅前未到地定)」入见谛,不说依其他二禅乃至四禅前的中间定入见谛,因此入见谛显然不是只有四禅,菩萨正性离生也是一样的道理(参考《成唯识论述记》卷9:「六十九中,通三乘说,唯依诸静虑及初近分、未至,能入圣谛现观,非无色定。」),云何琅琊阁写手引来作为佐证时,没有发现这点,这不是与自己的主张自相矛盾、自打嘴巴吗?而且《成唯识论述记》中不是也明白开示说「最后入时唯依第四」,这是指最后身菩萨才是「唯依」、只依第四禅而见道,因为最后见道要依第四禅等持位而得圆满,方得现起大圆镜智,第四禅等持位中,止观均等故。窥基菩萨所说与平实导师所开示的并没有差别,为何琅琊阁写手却执意选择信受窥基菩萨而反对平实导师?琅琊阁们不是一直强调依法不依人吗?大打口号之余为何所作却自相矛盾?


又譬如在《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327开示:【善现!是菩萨摩诃萨从初发心已闻此法,其心坚固不动不转,依此坚固不动转心,恒正修行布施、净戒、安忍、精进、静虑、般若波罗蜜多。由此六种随分成就,已入菩萨正性离生,复正修行布施、净戒、安忍、精进、静虑、般若波罗蜜多,由此得入不退转位。】也就是说「菩萨正性离生」没有说一定要依第四禅,而是「随分成就」静虑度,入「菩萨正性离生」接着「复正修行」包括禅定度的菩萨六度,这样应当就已经很清楚了,这与平实导师所开示的戒慧直往菩萨之诸种禅定、五神通等主要是在三地成就殊无二致。


而琅琊阁写手对于《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591

【又,舍利子!一切菩萨摩诃萨众无不皆依第四静虑,方便趣入正性离生,证会真如舍异生性;一切菩萨摩诃萨众无不皆依第四静虑,方便引发金刚喻定,永尽诸漏证如来智,是故当知第四静虑于诸菩萨摩诃萨众有大恩德,能令菩萨摩诃萨众最初趣入正性离生,证会真如舍异生性,最后证得所求无上正等菩提。】中之「一切菩萨摩诃萨众无不皆依第四静虑,方便趣入正性离生,证会真如舍异生性」产生疑惑,因此误认为菩萨正性离生皆需要依第四禅,然而琅琊阁写手有所不知,此处卷591为「第十五静虑波罗蜜多分之一」,主要在开示静虑度或禅定度的重要性,因此卷591一开始便开示「若菩萨摩诃萨欲证无上正等菩提,应先入初静虑」乃至「次复应入第四静虑」,因为在开示静虑或禅定度当然要鼓励菩萨证得初禅至四禅之根本定,而大家要注意的是,本经在「又,舍利子!一切菩萨摩诃萨众无不皆依第四静虑,方便趣入正性离生,证会真如舍异生性」之前,佛世尊已先开示「此菩萨摩诃萨既入如是四静虑已,复应思惟:『此四静虑于诸菩萨摩诃萨众有大恩德,与诸菩萨摩诃萨众为所依止…既入如是四静虑已,依第四静虑引发五神通,降伏魔军成无上觉。』」,因此要从本卷开示的脉络读下来,也就是说对于已经证得第四禅的菩萨,他当然会选择在止观均等的第四禅等持位中「方便趣入正性离生」,所以才说是「方便」,因为能够增益见道功德,所以说是菩萨的一种方便善巧,总不会有菩萨已证得第四禅而选择以初禅至三禅的方式趣入正性离生吧,会有这样的菩萨吗?所以经由这样说的说明,大家就可以真实理解「一切菩萨摩诃萨众」真正的意思。同时须知佛法中的「一切」不一定是「所有一切」的意思,所以在《瑜伽师地论》卷89中有开示「二种一切」(就是「少分一切」与「一切一切」)的差别,诸位读者可以自行查看,因此不能看到「一切」就认为是已经包括所有的一切了。


又如在平实导书《灯影》,P.264中,亦引世亲菩萨之《佛地经论》佐证禅定主要是在三地心中成就:【经曰:是菩萨闻诸法已,降伏其心,于空闲处心作是念:『如说行者乃得佛法,不但以口之所言而得清净。』是菩萨住此明地(第三地),因如说行故,即离诸欲恶不善法,有觉有观、离生喜乐,入『初禅』行。…是菩萨断苦断乐先灭忧喜不苦不乐,舍念清净入四禅行。…是菩萨过一切无所有处,知非有想非无想安隐,即入非有想非无想处行。但『随顺法行故』而不乐着。」】详细的解释,请可自行恭读《灯影》一书。因此经由上面之诸多引证,读者就可以确认平实导师之开示无误,而且这些在十余年前就已经说过了,可惜的是琅琊阁写手读过已经忘记,或者读了不信受,因而引生此种种误解。


最后,本文之撰写主要是因为戒律院约询学员之因缘,而一个正法团体遵循佛陀教导的戒和敬法,能够成立戒律院来令学员忏除学法障碍、增益持戒清净的因缘,以及令正法顺利弘传,这是非常难得而值得珍惜的,因为「一切世间若出世间善道及涅盘乐,戒为根本」,故说「戒、定、慧」之次第。而相对的要能够持戒清净,也必需让知见清净、远离邪见,这方面也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毁净戒者唯能自坏,若坏正见兼坏自他,令无量生受大苦果,及失无量无边利乐」,同时知见错误者容易不慎就毁谤正法,伤害自他之法身慧命,因此这方面是大家需要非常留意的。希望本文能令读者对于戒律院多了解一些,也希望少分帮助陈先生在法义上能够如理如法思惟,悬崖勒马有望。


转自:照世明灯

https://plhg6816.pixnet.net/blog/post/29453242

 

2018年以来有名为“琅琊阁”者,屡在大陆知乎网络平台发文攻击正觉同修会,直至2020年六月,复有前正觉同修会助教老师张志成于琅琊阁发表公开忏悔声明,引发会内议论纷纷。尔后琅琊阁发文批判正觉更趋肆无忌惮,内容含括种种事相、“法义辨证”,对于正觉内部之管理、法义乃至平实导师,提出强烈的批判,且聚集一些附随者彼此唱和,意欲藉此兴风作浪,鼓动正觉学员退出同修会,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正法威德犹如雄狮,不可侮之正法之灭亦不由外道,唯有狮子身中虫,佛教中之退堕者、坏戒法者,方能使佛法覆灭,这是琅琊阁等人所须警惕的。琅琊阁等人的手法是把听说谣传的情事加以渲染扭曲夸大,并妄加论断,煞有介事地以正义之名行栽赃、破法之实,对会内种种人事、制度以及平实导师等,无情地加以抹黑攻击,已毫不念及师恩与同修之情谊。尊师重道是每位想上求佛道者所须具备的基本心态,琅琊阁等人倨傲不逊的恶意攻击正觉及平实导师,实有负师恩。

                                                                    ——摘自《琅琊阁之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