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张志成先生聊聊51 | 空谷跫音——护持贤劫千佛(连载8)2

 

释印顺有自知之明,终生不回应法主平实导师只字词组

 

 释印顺之所以对法主 平实导师的法义辨正全然不回应,是因为他多少还知道:当被质问数次而仍无法回应时,就彻底输了。而他总是要维持给人一贯的印象:印顺是高高在上、教斥他人的佛法指导者(带着得理不饶人的优越);因此他不能忍受任何挫败(尤其在已知必败的情况下),他知道平实导师清楚其思路的谬误及死角,他无可曲说,遂放弃任何回辩(因为平实导师必定会继续说明而令其短处一一曝光)。但释印顺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他同时还怀抱着一线希望:众生本难了解正理,只要他不回应平实导师,就没多少人知道他的落处;这样即可(勉强)维系其给人的「印顺不败」之印象,而且他也知道拥护他的人会以各种说辞反击(如:印顺不屑回应……),那他破大乘法的论著就会继续存在(这可能也是他当初入胎的志愿吧?);然而他没有想到的是,他的邪说流传愈久,他所背负的业果就会愈重。像印顺这样严重破法的人很可能是魔眷属 5,而他当初要投胎来破法时,之所以不畏惧胎昧(隔阴之迷)、不怕将来入佛门出家后会成为真正的学佛人,是因为他有强烈的慢心(而且他很可能一生皆有魔眷属引导)。当他值遇大乘经典或贤圣菩萨的教诲时,只要与他意见不同,他的慢心就会生起而违逆三宝(譬如:对佛的功德不信受、主张大乘非佛说、宣称「阿弥陀佛」是太阳神崇拜等等,然实际上他并不清楚为何他会这么悖逆);这慢心的特质可让他扮演好「狮子身中虫」的角色,无忧会受佛法所度化。然佛菩萨以广大利生的悲愿来摄受众生,即使是魔眷属犹然一体平等摄受,所以释印顺毕竟还是有受到正法的熏习,只是他将如同苦岸比丘等人,未来要于正法得顺忍终究极为难得(而印顺思想则会继续影响着其他有深重慢心之人,不论这些人是属于世智辩聪的邪见者,还是本为魔眷属入胎)。

 

 至于琅琊阁(一群人)在法义上无法回应师父 平实导师所说时,他们和释印顺不同的是,他们会再去寻找经论文字来继续依文解义、扭曲经论义理,希冀延长战线。然而这类诡辩的粗鄙之事却非自视甚高的释印顺作得出来,他从不屑如此作为(虽然印顺破法,但他对于平实导师的辨正始终未曾置辩一词)。再者,琅琊阁及其写手们深受平实导师于第一义种种开示熏习(且先置他们对平实导师的不满与异议等等),他们知道大藏经中有着多部经典多处明说阿赖耶识心体是常住心体(且依经典真实义亦可推论得知)6。与他们的(误会)说法南辕北辙;因此他们本应持平地介绍其他大乘经的说法以供比对,这才是求真求实的态度(既然琅琊阁他们已认同学术界所谓「认真追求真理」的态度,则纵使他们有其「学术认定大乘非佛说」之偏颇立场,仍应秉持此态度与精神才是);然而因其邪见所造成的见取见乃是以斗争为业,导致他们只截取出方便他们依文解义的经论法句并加以曲解而诽谤正觉(以此混淆大众,也说不出真实义),显然他们的心性终究不是质直良善,而且不检讨自身在毫无实证的前提下曲解经论是严重的误导大众,而对于会令他们辩论失利的大乘经论,他们避之唯恐不及,并加以毁谤。这样的人格取向,在阁主决定于网络上匿名攻讦正觉时就已突显了,他舍弃了自身人品及治学理念,心心念念唯在如何煽动大众以攻讦大乘正法师(他以混淆是非的能力,夹杂着尖酸刻薄的语言及各种道听涂说的事相,来模糊法义上的焦点,在网络上匿名诽谤正觉,这种作为是琅琊阁与以前的退转者特别不同的地方,代表他乐于利用网络工具来隐匿自己的身分,也代表他的世智聪辩被他扭曲的心性误用;当然这样善根浅薄、慢心深重之人永远为魔王与魔眷属所厚爱),所以任何客观持平的探讨都被他抛诸脑后,他不会有所困扰,更不会因此而停下攻讦的脚步。

 

 然而琅琊阁的心思从不在法与必然相应的真实义上,那非他所长,这点从他只能望文生义就可以知道(他可以完全不理会法义辨正,事实上他也无力回应);有时他会节录、批评平实导师书上的法语,可是他根本无法胜解平实导师所说的义理,而对于平实导师回答的辨正,他更是无力直接回应。琅琊阁并不知这若换成是在古代法义辨正无遮大会上,他马上会被判定为不知如何回应,若再连续几次问话而仍无法回应(顾左右而言他亦算无法回应)时,就会被判负而须为此送命或为奴、为徒,这可非儿戏(纵使想先转移话题,也是不成;古来这类法义辨正无遮大会,一句话输了,就全输了。或许琅琊阁并不知道,往昔参与这类法义辨正无遮大会的人,是于任何问处、任何质疑都要有本事回应,且也有自裁或礼师的准备,才敢于公开处辩论;此非现今于网络上化名诡辩以规避任何责任的怯懦之人可承担);然琅琊阁对此一无所悉。

 

 从不自知「其辨正已堕于负处」的琅琊阁主及其随从者,仍在继续混淆视听、煽动大众(以断章截句、依文解义的方法与煽动人心的言语技巧),欲令大众对师父平实导师失去信心,甚至产生更大的误会乃至不满;然而在以夹杂着这么多道听涂说且存在着许多误解、扭曲的传闻事相来作攻讦时,这偌大的声势却也无法支撑起其法义辨正的合理性,然无自知之明的他们则继续苍白吶喊着彼等的主观创见,犹不知自身错谬。(至于正觉教团若有事相、制度的过失,则须加以调整;这也是会里面一向的态度,无论有否琅琊阁藉此来抨击,也是本来就要调整。)

 

(待续)

 恭录自《正觉电子报》第153期

 

注:

 

1. 琅琊阁,〈琅琊随笔(19):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尊重学者:前人考证整理的资料非常重要,有分量的学者就像一本评价很高的书……知名的学者和有名气的大师,不是一般业余佛学爱好者那种知其一不知其二的程度,他们厉害在能够融汇贯通唯识学。」

 

https://langyage.pixnet.net/blog/post/239467(撷取日期:2020/10/12

 

2. 例如《大乘入楞伽经》卷6:「众生心所起,能取及所取,所见皆无相,愚夫妄分别;显示阿赖耶,殊胜之藏识,离于能所取,我说为真如。蕴中无有人,无我无众生;生唯是识生,灭亦唯识灭。」《大正藏》册16,页626,上12-17

 

3.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卷2〈一切佛语心品 2〉:【佛告大慧:「我说如来藏,不同外道所说之我。大慧!有时说空、无相、无愿、如、实际、法性、法身、涅槃、离自性、不生不灭、本来寂静、自性涅槃,如是等句说如来藏已,如来应供等正觉为断愚夫畏无我句故,说离妄想无所有境界如来藏门。……开引计我诸外道故,说如来藏,令离不实我见妄想,入三解脱门境界,悕望疾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如来应供等正觉作如是说如来之藏。」】《大正藏》册16,页489,中4-18

 

4. 释印顺,《如来藏之研究》:【『楞伽经』说:「开引计我诸外道故,说如来藏」。佛教为了适应印度神教文化,为了诱化主张有我的外道们,使他们渐入佛法,所以方便的宣说如来藏我,这也许更符合佛教方便适应的事实!】正闻出版社,19925月修订一版,页139

 

5.《大般涅槃经》卷7〈如来性品 44〉:【佛告迦叶:「我般涅槃七百岁后,是魔波旬渐当沮坏我之正法。……若有说言:『如来为欲度众生故,说方等经。』当知是人真我弟子。若有不受方等经者,当知是人非我弟子,不为佛法而出家也,即是邪见外道弟子。『如是经律是佛所说,若不如是是魔所说。』若有随顺魔所说者,是魔眷属;若有随顺佛所说者,即是菩萨。」】《大正藏》册12,页402,下25-404,上29

 

6.《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卷1:【佛言:「善哉,阿难!汝等当知,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生死相续,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净明体,用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轮转。」】《大正藏》册19,页106,下27-29

 

《入楞伽经》卷2:「大慧!若阿梨耶识灭者,此不异外道断见戏论。」《大正藏》册16,页522,上20-21

恭录自《正觉电子报》第14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