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弥勒菩萨言见道之条件,须有未到地定之定力,而拜佛忆佛为成就动中未到地定之行门 为了你自己的欲望,置众生的法身慧命而不顾。用些似是而非的法语来笼罩众生。你说“明心见性”不需要修多大的定力,主要靠福德(众生为你干活)。修定,是到二地菩萨才做的事。众生根本不知道你在忽悠他们。没有最浅的未到地定,降伏不住烦恼,心性暴躁不安,妄想纷飞不断。嗔心戾气,促使我性,斗性炽盛。 [释惟护,《我的菩提路—从“正觉同修会”的旗手到“叛徒”》(卷七)] 没有定,根本断不了我见(证初果)。更不要说开悟明心成为贤圣人。连断我见明心都不可能,又怎么可能完成三贤位?入初地进二地的这一段修行过程?说白了是开张“空头支票”,哄哄你那些乖宝宝而已。你只为笼罩众生来修福报(为你干活)。置他们的慧命不顾,使它们在法上得不到增益,永远不能跳出三界。这样生生世世都在你掌控之中。满足了你的“眷属欲”。 [释惟护,《我的菩提路—从“正觉同修会”的旗手到“叛徒”》(卷七)] 事实:大乘菩萨法,以菩萨种姓、修除性障、培植福德以及相应之定力、慧力为见道之条件(除性障亦是修福之一)。平实导师所著《禅—悟前与悟后》中,单在建立见道知见,就详细说明了定力的重要以及如何锻链定力(如第一篇第二章第二节〈正修功夫〉、第五节〈禅法知见四十则〉之“第二一则 功夫须绵密”)[平实导师,《禅—悟前与悟后》上册,正智出版社(台北),2009年12月改版七刷。]。正觉教团许多学人依著大善知识 平实导师无私教导而出生法身慧命,复以禅宗明心公案与《楞伽经》经文自我印证无讹,又清楚公案所说的悟后差别智;此诸事实非是异议者随口“忽悠”可以掩盖。如是修得定力作为参禅的基础,是正觉所有同学都必须修者;如今释惟护说正觉没有在修定,可见他并未遵循正觉的教导精修动中定,于是有此误会之言,证明他今天的退转确有因缘,因为他没有定力作为依凭,对于 平实导师传授与他的真如即无法转依成功,因此无有念心所,忘光了在禅三的所证。 “未到地定”,弥勒菩萨于《瑜伽师地论》开示为见道的根本条件之一。平实导师在悟前,一上座就入未到地定,然自知此非智慧、亦非禅;[平实导师,《法华经讲义》第五辑:“以前我刚学佛,在某寺的禅坐会里面一上座,很快就入定去了,三个钟头一晃就过去了;……那时候还没破参,有什么智慧?”正智出版社(台北),2016年1月初版首刷。]但 平实导师犹知这未到地定仍是成就菩提见道的基石,而且他在破参前静坐时,常常进入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的“见山不是山”阶段,坐中已离五尘境界,非一般人所能望其项背,故非常认同现代禅李元松所说“学禅的人要先能够于未到地定得自在”[平实导师,《金刚经宗通》第八辑:但我觉得李老师有一本书《与现代人论现代禅》,我认同他在书中的一句话说:“学禅的人要先能够于未到地定得自在。”正智出版社(台北),2013年8月初版三刷。]。且 平实导师讲经时已说“未到地定”是圆满五住位的条件[平实导师,《维摩诘经讲记》第一辑:“终于开始修禅定,也证得初禅或未到地定了,五住位就圆满了。”正智出版社(台北),2009年2月初版三刷。],于六住位参禅前应完成。大慧禅师教授的“看话头”功夫、平实导师的“无相念佛”皆可达成动中未到地定功夫[平实导师,《金刚经宗通》第八辑:“我们教大家修学无相念佛,转成看话头的功夫;我们只规定要有动中看话头的纯熟功夫,有这种动中的未到地定功夫就行了。”正智出版社(台北),2013年8月初版三刷。],为参禅所须。二禅定力则有时障碍眼见佛性(对三贤位菩萨特别如此)的发起,故说明心与见性不必很深的定力[编案:指初禅以上的定力],然惟护于此真义竟不得如实理解。至于多生以来“嗔心戾气,促使我性,斗性炽盛”者,必以瞋心斗争其师父;惟护若能返观者,自身当能确认此事。 当未到地定没有成就时,证悟所凭藉的就是依 法主所说法,自当时时感念 法主提拔摄受之恩,并勤精进补修未到地定,令悟后能如实转依而久住不退。不然一旦学人性障发起,又无定力降伏其心时,便自以为法上远胜 师父,则原来依 师圣德摄受而勉强支撑之见道基础,瞬间土崩瓦解。所以,悟后仍须熏闻 师父书籍知见,仰体 法主摄众的悲心,尽一己之心力,亦当继续礼佛维持动中定力不退。 当知异口同声破斥打坐求悟的禅师,古来不知凡几,岂皆置大众法身慧命于不顾?又,如来鼓励大众精勤护持正法,故若对摄受众生、利益他人、以法导他,都无所用心者,自无可建立广大福德,亦不得法身慧命出生之因缘。而大乘菩萨在此三界护持正法、摄受众生、摄受佛土,逐渐圆满福慧,自无须跳出三界(三界外无法,跳至何处),惟护求出三界成自了汉,何益于成佛之道。 乐于打坐者,当知今时世间环境杂染加重,心行常自喧闹,不如古人恬静;于静坐中又容易贪著定境,失去正念。且心性不定者,极易受鬼神干扰,甚至著魔境界难可得出,导致幻境、现境无可分别而精神错乱等等,乃至此生无可再学法,是事不可不慎。若是本来于世间境界贪爱极重,于定境颠倒其事,反而可能生生世世成魔眷属,为魔所掌控。故学人应先修除或降伏五盖,离诸魔事,身心清净,渐于梦境不起贪爱杂染,于诸境界无爱无瞋;即令如此,亦非说悟前当求禅定,乃是应有动中未到地定力,方利参禅。如是悟后再求眼见佛性,并且在努力护持正法中逐渐断尽欲界爱,初禅自然发起;或者随顺因缘再来听受 平实导师演说枯木禅,亦可得证初禅、得断五下分结;随后再进断五上分结,证菩萨阿罗汉果。 若要真论禅定的证境,平实导师从未到地定开始,说到初禅的善根发及具足八种乐触的二阶段演变过程,皆已曾为大众再三演述;并说明第二禅与初禅之关联,以及二禅的修证原理及其中的境界,绝非释惟护不修禅定之人所能臆测,而于文中狂言禅定并且谬责正觉不修禅定,岂非井中蛙奢言天地境界乎!有智者岂受其辩所惑? 第七节 释惟护的质疑—监察举罪、破邪显正、文化弘化 菩萨戒举罪清净道场,戒律院秉承圣意重整管理制度与学人心态 当时我想摆脱教学组和推广组的瞎指挥,又想摆脱正觉“锦衣卫”的人身监控。在这三个系统中,有能力的人,正直无私的人,想为佛法做事的人,都会成为排挤打击对象。在“正觉”团队中,大陆有能力的人,更是没有立足之地的。 [释惟护,《我的菩提路—从“正觉同修会”的旗手到“叛徒”》(卷一)] 辨正:只要尚未入地,即使是正觉教团亲教师,仍会偶尔错说佛法,而助教老师、班级义工的责任之一,就是提醒亲教师说法哪里有偏差,以协助亲教师修正来摄受学人;同样地,其他团队也背负著协助的职责。今日若有人自说正直无私,却何以对待弘扬三乘菩提教化的 平实导师有如寇雠?自说想为佛法做事,却对断常二见及藏密破法害人处缄默不语(或少有提及);又自说有能力却遭受正觉排挤打击,然而今日既然已经退转,正觉教团已无可牵绊之下,不正好是在正觉之外,立足于天下,得以自在展现一番作为?然释惟护似非如此,因为所谓的能力,皆依 平实导师传授正法之大威德力而有,即所谓依人成事者;一旦退转,难得有人亲附,便难可作为了(若说不然,则现在可好好弘扬如来三乘菩提正法,以显其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