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张志成先生聊聊23 | 空谷跫音——护持贤劫千佛(连载5)1

 

与张志成先生聊聊23 | 空谷跫音——护持贤劫千佛(连载5)

大风无言老师

文殊菩萨、弥勒菩萨为中国传菩萨戒法会之正传戒师
       (十)释惟护说:
       几千年来传授三皈五戒和各种传戒,都是由(住持僧宝)出家法师在政府批准的寺院中举行。在家人(居士)是不能举办三皈依和各种传戒活动的。就算你萧老师认为的“在家”等觉菩萨—“观音,势至,文殊,普贤”,在哪里给什么人举办过三皈五戒?在哪里举办个传戒法会?在哪里搞过什么“上品菩萨戒”吗?
       [释惟护,《我的菩提路—从“正觉同修会”的旗手到“叛徒”》(卷六)(卷一~卷七)http://www.mzhy.org/20190812-07/]

       辨正:如来在世时唯有 如来可以传戒及讲经,诸大菩萨都遵守这一规矩而不曾丝毫逾越,释惟护对这一点是从无所知的,方有上面言语流通天下,自曝其短。如来说《菩萨璎珞本业经》时,于传菩萨戒处金口开示:“其(菩萨戒)师者,夫妇六亲得互为师授。”  [《菩萨璎珞本业经》卷2〈大众受学品 第7〉,《大正藏》册24,页1021,中13。]

       在家人可传菩萨戒,父母、兄弟姊妹、夫妻、子女都可彼此传戒,无须出家相身分;证入圣位的菩萨更知亦然,释惟护却全然无知于此。

       再以慧思法师所撰中国第一部菩萨戒仪轨《受菩萨戒仪》为例,戒子须说:
       我某甲等今受菩萨〔戒〕
       奉请 释迦牟尼佛作和尚
       奉请 文殊师利龙种上尊王佛作羯磨阿闍梨
       奉请当来 弥勒尊佛作教授阿闍梨
       奉请十方现在诸佛作证戒师
       奉请十方诸大菩萨作同学等侣(已上三说)
       [《受菩萨戒仪》,《卍新续藏》册59,页351,上3-8。]

       在中国,引领传菩萨戒仪轨之戒师必然带领戒子一心奉请三师:释迦如来为得戒和尚,文殊菩萨为羯磨阿闍梨,弥勒菩萨为教授阿闍梨;乃至受戒后的学子须于半月半月布萨时,虔诚顶礼 释迦如来与两位大菩萨,这就是中国佛法的传统;然 文殊于佛世示现在家相,弥勒于今时兜率陀天示现在家相。若在中国三坛大戒受戒时心思散乱,受戒后又不行布萨,便自忘却受戒时已礼请 文殊师利菩萨、弥勒菩萨为授戒师。在中国每个如法的菩萨戒传戒法会上,都有戒子恳求礼请 文殊菩萨、弥勒菩萨现身为授戒阿闍梨,这就是现在家相的大菩萨为学人传授羯磨与教授之明证。且,文殊菩萨即是现在北方常喜世界 欢喜藏摩尼宝积如来[《央掘魔罗经》卷4:“尔时,世尊告波斯匿王言:‘北方去此过四十二恒河沙刹,有国名常喜,佛名欢喜藏摩尼宝积如来、应供、等正觉,在世教化。彼土无有声闻、缘觉,纯一大乘无余乘名,亦无老病众苦之名,纯一快乐,寿命无量,光明无量,无有譬类,故国名常喜。佛名欢喜藏摩尼宝积如来、应供、等正觉,王当随喜合掌恭敬。彼如来者岂异人乎?文殊师利即是彼佛。……’”《大正藏》册12,页543,中10-17。],即戒子必须一心奉请顶礼的十方诸佛尊证师之一;如何可因在家相即来看轻 文殊菩萨?

       《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已说僧宝以菩萨僧最为尊贵,妙觉菩萨又居菩萨僧之冠首,当然可为授证归依、出家、传戒;如《大宝积经》善住意天子请法于 文殊菩萨:如果有人来到 大士处求出家,如何教导他出家、授戒?[《大宝积经》卷104〈破二乘相品 第7〉:“尔时,善住意天子复问文殊师利言:‘大士!或时有人至大士所求出家者,大士尔时当云何答?云何为说出家度法?云何授戒及教持戒?’”《大正藏》册11,页584,中2-4。]即说明 大士本可为人授证出家、授戒,故方有此问。文殊菩萨为学人开示:
       “诸善男子!汝今若不断除须发,如是汝则真实出家。”[《大宝积经》卷104〈破二乘相品 第7〉,《大正藏》册11,页584,中22-23。]
       “诸善男子!汝今若能不取著彼袈裟衣者,吾则以汝为真出家。”[《大宝积经》卷104〈破二乘相品 第7〉,《大正藏》册11,页584,下16-18。] 
       “诸善男子!汝今若能不受具戒,如是则名真出家也。”[《大宝积经》卷104〈破二乘相品 第7〉,《大正藏》册11,页585,中 3-43。]

       凡有执取出家相—断除发须、身被袈裟、受具足戒,皆落在身相取著,非真实出家;必须破除诸相执取,才是真实出家。文殊菩萨更说这袈裟是什么?说贪欲、瞋恚、愚痴……,乃至戏论一切诸法皆是袈裟。[《大宝积经》卷104〈破二乘相品 第7〉:“贪欲是袈裟,瞋恚是袈裟,愚痴是袈裟,因是袈裟,诸见是袈裟,名色是袈裟,妄想是袈裟,执著是袈裟,取相是袈裟,语言是袈裟,如是乃至戏论一切诸法皆是袈裟。”《大正藏》册11,页585,上1-5。]所以今天有很深的袈裟情结、出家情结之人,当依圣言量深自惭愧忏悔,让自己未来可成为真出家人。因为身出家不是真出家,心出家才是真出家。

       若引领三归依、授五戒、授比丘戒的授戒师有断常二见、修学藏密者,则此师戒体已失;既然传戒师尚无戒体,如何受者可有戒体?可得三归依、五戒、比丘戒?即此人现在当来更不得与人传授三归依、五戒。如来已说福田僧之成立条件是须赞扬一佛乘,若有僧人对 如来所说菩萨僧、胜义僧之僧格尚且不服,又处处抬高自己二乘声闻僧之身价,如是人既无正见,则自失三归依戒体,非三宝弟子,如何与人授三归依、传五戒?以二乘僧依大乘僧建立故。若于此处所说三归依有戒体者有所疑虑,当知三归依排于五戒之前,若有违逆,即非三宝弟子,如何说三归依非戒所持?又,中国学佛人四众皆受菩萨戒,实无二乘声闻立足之地,无人敢恣意妄言 文殊菩萨、弥勒菩萨不是授戒师;今日凡有异议,否定菩萨僧为人传戒者,应当自知其罪,应于二大菩萨前殷重忏悔灭罪。

       第六节 释惟护对静坐禅定之执取—违背大慧禅师甚深教诲
       诸圣大菩萨之甚深三昧,非悟前所及

       (一)释惟护说 平实导师排斥“观世音菩萨、达摩祖师、迦叶尊者、释迦世尊、十方诸佛、祖师大德”之禅定法门,且认为修持禅定就是小乘人。  [释惟护,《我的菩提路─从“正觉同修会”的旗手到“叛徒”》(卷七)中,针对“禅定打坐”说:“佛陀传播的禅定法门,也受到萧老师的抵制与排斥:1.观音菩萨耳根圆通章里……2.达摩祖师……3.迦叶尊者守衣入定……4.释迦世尊入定中……5.所有十方诸佛 都离不开禅定打坐……6.所有祖师大德不打坐修禅定能否进入地上菩萨阶位?”http://www.mzhy.org/20190812-07/]
       释惟护说:
       三无漏学(以定生慧),是十方诸佛制定的修行纲领法宝。八万四千法门的修行,皆以禅定为基础。降除烦恼,生起智慧,无量的三昧神通,增上慧学,离开禅定,佛法成为空谈!
       [释惟护,《我的菩提路─从“正觉同修会”的旗手到“叛徒”》(卷七)]

       事实:《大方广佛华严经》已然开示:即使有人能供养、教化十方十阿僧祇世界所有众生都得成就四禅具足之阿罗汉、辟支佛果,如是功德还是无法与任何一位大乘学人初发成佛心(菩提心)的功德来相比。禅定之修学当依时节因缘,诸佛菩萨无量甚深三昧,是以证悟首楞严三昧—如来藏—为根本;若未悟根本心,实在无可躐等论及圣位菩萨之增上慧学及甚深三昧。此即禅宗五祖所道“不识本心,学法无益”,即此甚深禅定三昧皆非目前三贤位学人之重要行门。应自知本分,若躐等空谈,无益自他。

       学子发大乘心已,外门修学六度;大乘禅师为大乘学人法身慧命著想,避免其受声闻习性影响,终日打坐落在黑山鬼窟而不自知,遂谆谆教诲应舍离对一念不生定境之执著,精勤锻链动中定力,成就(五住位应有的)动中未到地定功夫,于动静之中都能制心一处,便易参究,再以相应的福德、慧力悟入根本识,心得决定后,出生般若慧。明心后,历经三贤十地,内门勤修而渐次圆满六度乃至十度波罗蜜多,而戒慧直往菩萨进修至三地满心才具足四禅八定,如《华严经》所说,这是菩萨道五十二个阶位的修学次第;又如 平实导师在《禅—悟前与悟后》(下册,第三篇第二章第二节,〈一切大心佛子应修四禅八定〉)以二十一页钜大篇幅说明:菩萨悟后应当修习菩萨六度之第五度禅定,依据所修得的四禅八定来进修各种百千三昧[平实导师,《禅─悟前与悟后》下册,正智出版社(台北),2013年三版五刷。],何曾排斥?而释惟护竟然说不如实语,干犯妄语及谤贤圣的禁戒。

       又,《大方广佛华严经》说三地菩萨“入初禅”至于“入非有想非无想无色定处”[《大方广佛华严经》卷24〈十地品 第22〉,《大正藏》册9,页552,上8。],故四禅八定含摄于三地主修内涵,非三贤位学人之必修;其中入地前所证的初禅亦非专修禅定而得,更非悟前之必然行门,必然因五盖之断除与未到地定之成就而于入地前发起;故非可曲说正觉教团认为修学禅定的都是小乘人。(平实导师每本书末皆附有〈佛菩提二主要道次第概要表〉,清楚阐释佛菩提道、解脱道二道并修,为成佛之道。

 

       又,声闻根性凡夫学人特征是喜欢打坐嗜静(多有学人误以为静坐到一念不生就是证悟,以定境为禅悟─以定为禅,如是人永无悟缘),对利乐大众之事,往往不是先计较对自身有无好处,就是意兴阑珊没有兴趣,大多不肯积极培植福德与护持道场,较无菩萨性。声闻种姓行者心趣寂灭,慈悲薄弱而不乐行利众之事[《解深密经》卷2〈无自性相品 第5〉:“善男子!若一向趣寂声闻种性补特伽罗,虽蒙诸佛施设种种勇猛加行方便化导,终不能令当坐道场,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何以故?由彼本来唯有下劣种性故,一向慈悲薄弱故,一向怖畏众苦故。由彼一向慈悲薄弱,是故一向弃背利益诸众生事;由彼一向怖畏众苦,是故一向弃背发起诸行所作。我终不说一向弃背利益众生事者、一向弃背发起诸行所作者当坐道场,能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说彼名为一向趣寂声闻。”《大正藏》册16,页695,上22-中3。],所以,佛世以来,菩萨大法都只传给发菩提心的学子,从不传给声闻根性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