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往世书是一类古印度文献的总称。许多往世书都包含丰富的宗教和哲学理论,从性爱到数论都有出现。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BE%80%E4%B8%96%E4%B9%A6
2《大方广入如来智德不思议经》,《大正藏》册10,页924,中21-28。
3《大方广如来不思议境界经》,《大正藏》册10,页909,上24-29。
4《佛说大乘菩萨藏正法经》卷26〈精进波罗蜜多品第9之2〉,《大正藏》册11,页846,下29-页847,上3-6。
5《增壹阿含经》卷3〈弟子品第4〉:“善分别义,敷演道教,所谓大迦旃延比丘是。”《大正藏》册2,页557,中14-15。
6《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卷3,《大正藏》册50,页234,上14-17。
7《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卷3,《大正藏》册50,页236,下1-2。
8《宋高僧传》卷4:【又云:“请奘师唯为己讲《瑜伽论》,还被测公同前盗听先讲。奘曰:‘五性宗法,唯汝流通,他人则否。’”】《大正藏》册50,页726,上1-4。
9《法华经玄赞要集》卷1:“(窥基)并撰《法菀》、《大乘唯识》、《法华》等疏一百余本,盛行于世……春秋五十有一……葬于樊川北埠唐三藏和尚茔所……西国有千部论师,即天亲菩萨;东土有百本疏主,即慈恩和上。今此十卷疏文,即百本中一本也。”《卍续藏》册53,页358,上14-下2。
10《涅槃》下册:“窥基把初信位到第六住位未满心,对真如尚无实证而无胜解的人,以及对真如已经实证而有胜解的第七住位到第十回向位,都归类为未证真如的资粮位,那么真见道位以后相见道位的非安立谛三品心等三贤位观行,究竟应该放在哪个位次?”平实导师著,正智出版社,2018年11月初版四刷。
11《三国遗事》卷3:“相传云:昔义湘法师入唐,到终南山至相寺智俨尊者处;邻有宣律师,常受天供,每斋时天厨送食。一日,律师请湘公斋,湘至坐定既久,天供过时不至,湘乃空钵而归;天使乃至,律师问:‘今日何故迟?’天使曰:‘满洞有神兵遮拥,不能得入。’”《大正藏》册49,页993,中29-下5。
12《宋高僧传》卷4:“基生常勇进,造弥勒像;对其像日诵菩萨戒一遍,愿生兜率,求其志也;(弥勒圣像)乃发通身光瑞,烂然可观。”《大正藏》册50,页726,中6-8。
《玄奘三藏师资传丛书》卷下:“常月造弥勒像一躯,日诵菩萨戒一遍,愿生兜率,求其志也;又有通神之应,淖然可观。”《卍续藏》册150,页177,上11-13。
《玄奘三藏师资传丛书》卷下:“每月必造慈氏像,一生偏慕兜率身,每日必诵菩萨戒,唯杖木叉制波旬。”《卍续藏》册150,页178,下17-18。
13《宋高僧传》卷4:“(窥基)后躬游五台山登太行……过信夜,寺中有光,久而不灭,寻视之,数轴发光者,探之得《弥勒上生经》,乃忆前梦,必慈氏令我造疏,通畅厥理耳;遂援毫次,笔锋有舍利二七粒而陨,如吴含桃许大,红色可爱;次零然而下者,状如黄梁粟粒。”《大正藏》册50,页726,上4-18。
14《灯影----灯下黑》:“来函于2003/3/27投寄,余接获来函时,已是2003/3/29……。”平实导师著,佛教正觉同修会(台北),2009年9月初版三刷。
15《灯影----灯下黑》〈自序〉:“佛子平实谨序公元2003/4/19于喧嚣居”,平实导师著。
16见《涅槃》下册,第三篇第一章第四节〈相见道位的加行及入地前的加行〉之第四目〈新学菩萨对见道与加行的疑惑〉、第五节〈与大乘见道相关的其余疑惑〉,及第三章〈厘清大乘涅槃之真见道、相见道、通达位等教判淆讹〉之第三节〈关于大乘见道疑讹的辨正〉。平实导师著,正智出版社,2018年11月初版四刷。
17《元亨释书》卷1,《大藏经补编》册32,页173,下11-12。
18琅琊阁,〈正觉同修会的明心与见道违背《成唯识论》之处(二)〉
https://zhuanlan.zhihu.com/p/81381281
琅琊阁另二篇文章同样以曲解《成唯识论》来评论平实导师:〈正觉同修会的明心与见道与《成唯识论》的矛盾(一)〉
https://zhuanlan.zhihu.com/p/79453425
〈正觉同修会的明心与见道违背《成唯识论》之处(三)〉
https://zhuanlan.zhihu.com/p/81423719
19《成唯识论》卷2:“诸无为法,离色心等决定实有,理不可得。”《大正藏》册31,页6,中15。
20《成唯识论》卷3:“然阿罗汉断此识中烦恼粗重究竟尽故,不复执藏阿赖耶识为自内我;由斯永失阿赖耶名,说之为舍,非舍一切第八识体。”《大正藏》册31,页13,下3-6。
21《成唯识论》卷3:“然第八识,虽诸有情皆悉成就,而随义别立种种名。”《大正藏》册31,页13,下7-8。
22《成唯识论》卷3:“阿赖耶识,为断为常?非断非常,以恒转故。恒谓此识无始时来,一类相续常无间断,是界趣生施设本故,性坚持种令不失故。转谓此识无始时来,念念生灭前后变异,因灭果生非常一故,可为转识熏成种故。”《大正藏》册31,页12,中28-下4。
23《瑜伽师地论》卷14:“又有四种学增上心方便,谓未离欲者为得不还果,或不还果依未至定,求现法乐住。”《大正藏》册30,页351,中19-21。
24《瑜伽师地论》卷53:“又复依止静虑律仪,入谛现观得不还果,尔时一切恶戒种子皆悉永害。若依未至定证得初果,尔时一切能往恶趣恶戒种子皆悉永害。此即名为圣所爱戒。”《大正藏》册30,页590,下1-5。
25《瑜伽师地论》卷13:“第四行者先已证得初静虑等,未听正法、未习多闻,后从大师或余尊所闻见谛法,或复得闻断余结法,由此得入真谛现观,或复证得阿罗汉果。”《大正藏》册30,页343,上28-中2。
26《瑜伽师地论》卷69,《大正藏》册30,页682,中27-28。
27《瑜伽师地论》卷95:“彼于尔时依不放逸入初静虑,由触谛智,得不还果。”《大正藏》册30,页844,上28-29。
28《成唯识论述记》卷10:“以见道位体性稍宽,乃至相见道后得智起位久时,犹名见道。”《大正藏》册43,页589,中29-下1。
29世尊所说这一刹那心相应,就是向佛菩提道成佛的这一刹那心,此心虽刹那刹那生灭,醒后继续接续,或因胎昧而由诸佛菩萨、善知识摄受而再继起,如是总称一刹那心相应(于佛菩提道)。由于相应时都是一刹那,所以无论经历时劫多久,皆当作如是观,不应作久远想,如是直至究竟成佛。
《正觉电子报》第146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