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风无言老师 
楔子之章:辨正法义之前----谁是倾钵传法者?
第一节玄奘菩萨护法心志,直至末法万年
释迦如来属意法脉宝地,大法东传震旦中国
释迦牟尼古佛为履践贤劫千佛在因地时的誓约,以及观察娑婆众生得度因缘已经成熟,于二千五百多年前,以如来之尊降生于古印度,历经宫廷富贵、出家苦行,于菩提树下明心见性,再次示现成就佛果,拯济有情出脱生死长河、迈向佛道。如来示现入灭前,以首朝东,寓意早已属意华夏神州为正法久住之地,预记座下菩萨乘弟子众来日将于震旦中国开展新局,流布圣谛,化度世间。
释迦如来示现入灭后,魔王波旬于中世纪时大举魔军入侵印度。印度不似中国有儒家思想提倡世间道德礼俗可抵御邪婬,于是婆罗门教之新兴异门宗派崛起,加上又有提倡婬欲的往世书1出土,遂令谭崔杂交风行,社会无知男女趋之若鹜。谭崔婬欲之术亦渗入当时佛门,行者将男女二根交合翻为佛法无上瑜伽第一义,偷天换日破坏如来的清净法;更有国主以政治力介入宗教,大力支持谭崔双修,以致不出数百年间,原本清净的印度佛法道场从此沦堕,难以为继,大法东度震旦中国成为势所必然。菩萨乘弟子众秉持佛旨,乘愿再来勇猛护持最后一分佛法血脉,必令正法相续,不坠于人间。
释迦如来拈花微笑亲授摩诃迦叶尊者第一义谛殊胜宗门之法,此公案之密旨历经西天二十八祖代代相传,至禅宗达摩祖师东来,将此千佛不易的宗门意旨传入中国。达摩祖师深知华夏学人于教门义理有诸多淆讹与争议,遂举已经中译的《楞伽经》作为印证本心第一义如来藏第八阿赖耶识妙谛的圣典,极力教导传人弘扬教门《楞伽经》之真谛,以此开展宗门。
然当时中国于大乘实相各有两方分举“真如”、“阿赖耶识”以为对立,不知二者实则为一;后更有真谛三藏切割第八识之极清净分以为“无垢识”(又译作庵摩罗识或阿摩罗识),致使唯一真实义竟有三家之说,佛法宗旨难明;余诸争议,更无待言。直到唐朝玄奘菩萨世出,教门真义方得气象一新。
玄奘菩萨推弘教门正义,支持宗门一花开五叶
玄奘菩萨西行取经归来,译出圣教真谛,宣扬根本识阿赖耶之正义:第八识本自真如法性,亦称真如心、如来藏,以识中本自具足真如法性故,识中亦含藏未来成佛所需之一切法种故;学人如法修行三大阿僧只劫之后,福慧究竟圆满而成就佛果时,犹是此识心体常住,但以内外俱净故,一切种子不再变异而度过变易生死,更名为“无垢识”----阿摩罗识;自此唯一真实义得以大白于中国。玄奘菩萨又得唐太宗李世民、高宗李治之护持,于是楷定八识,全国四众景从,再无公开质疑第八识如来藏正理者。
自此,佛门四众晓知第一义谛正义,教门所说与宗门所证之标的,皆是此心第八识如来藏。玄奘菩萨以自身证量及译经志业,并著作《成唯识论》、〈八识规矩颂〉等,阐明八识正理,支持南方的禅宗于不败之地;于是一花开五叶,宗门证悟祖师人才辈出,禅门公案传颂天下,开启了唐宋禅法的黄金年代,成就佛教史上的盛世。
玄奘菩萨造《成唯识论》与窥基菩萨之建议
玄奘菩萨以译经大业擎起佛法大纛,更造《成唯识论》畅述唯识至理,摧破邪谬。“三界唯心,万法唯识”阐明三界唯由根本识如来藏心而生,一切诸法皆从八识心王和合运作而有;此一佛法正义,为一切学人之根本所依。学人亲证本心,转依真如体性,便得入菩萨七住位不退。
玄奘菩萨原本计划将印度十大论师对《唯识三十颂》的注释译成十个译本,然弟子窥基知此纯粹翻译应无助于大众辨明真讹,便极力反对,并以退出译事表明心迹。当初玄奘菩萨在印度记录下自己融通三乘菩提的心得札记以为法义辨正之提要,内容本在破斥外道及辨正唯识十大论师的正讹,后于曲女城大法战前已编写完《成唯识论》。回到中国,唐太宗知悉此事,索阅梵本及大师以中文写下的心得札记等之后,大为赞赏,玄奘大师便奉诏译出;然此论纯是自身著作,故未列在译场待译的梵本经论之中。此际弟子窥基又力谏应合为一本以正淆讹,玄奘大师遂提出自己在印度所造的《成唯识论》,并译成中文,七十日中逐寻十大论师论著,以此论为根本而为弟子阐释其中真讹令开全目,故知此论实为玄奘菩萨在印度以梵文亲造的至论----佛教史上光芒万丈的伟大钜论《成唯识论》。
玄奘大师大愿力----于世尊末法,宁丧身命坚定护持正法
护持释迦如来一代时教至法灭尽,是玄奘菩萨的广大愿力,所以必定乘愿再来、常在人间。然当年有善法神只见玄奘菩萨舍寿后生到兜率陀天,身上慧光金色晃耀,又有色界禅定证量之定光而更增炽盛,善法神遂知悉玄奘菩萨道业精湛过于天人,定更无业力牵引至于人道受生,故判断玄奘菩萨必无再现人间。释道宣便笔录此善法神的判断言语,传之世间,致令时人误会玄奘菩萨不再现身人间;此皆不知不信玄奘菩萨广大愿力所致。
犹如经中记载佛入灭千年后的龙树菩萨将往生极乐世界,但觐见弥陀世尊之后并不会常住极乐世界,仍会回到娑婆世界,今亦已在正觉会中低调弘法。玄奘菩萨本是大心菩萨,精勤护持佛法,且于佛世时就为大比丘,乃十大弟子之一,受命弘扬正法。当知释迦如来座下,有诸大弟子虽现声闻相,实则本是菩萨,如《大方广入如来智德不思议经》:
与大比丘众六十二亿人俱,皆悉了达诸法实相,自性平等犹如虚空无所依著,永离一切烦恼盖缠;一切如来智慧方便皆能随入,于一法中了一切法,无分别智常现在前;常勤修习趣种智道,心无退转,皆已成就到彼岸智,随一切境所行方便无不具足;其名曰:舍利弗、大目揵连、摩诃迦旃延……。2
又《大方广如来不思议境界经》(此经有异译本《大方广佛华严经不思议佛境界分》):
复有无量千亿菩萨,现声闻形,亦来会坐;其名曰:舍利弗……等而为上首;皆已久修六波罗蜜,近佛菩提,为化众生,于杂染土现声闻形。3
可知佛陀座下诸大声闻弟子多是久修有成的大菩萨,来此护持正法。尤其末法万年时局艰难,此等诸大声闻菩萨必然挺身而出,捍卫佛法。有经典为证:
《佛说大乘菩萨藏正法经》卷26〈精进波罗蜜多品第9之2〉:
若于世尊末法中,复能利乐诸有情,彼时多有魔障侵,于此勿应生退屈。未来若有苾刍众,决定于法生信解,宁丧身命坚护持,速获证悟圆常果,尔时,舍利子及诸大苾刍等,于大众中,闻是修习大乘行者于诸险难能行正法,各各发起广大无量坚固勇猛精进之力。4
本是菩萨的舍利弗、迦旃延等诸大比丘都各各发起广大无量坚固勇猛精进之力,依如来至尊指示,于末法万年,宁丧身命护持正法。菩萨于佛世(正法时期)精进护持正法尚不在意是否为人所害而舍命,况于末法时期外道将灭法时能住于天界缄默无为?举迦旃延菩萨为例,迦旃延菩萨于佛世以“善分别义”著称,当时曾撰写一论恭呈如来印可,此论义理微妙,降伏外道,故称善分别义第一5;故迦旃延菩萨于末世外道猖獗时,必然出世破斥外道邪论。再如提婆菩萨在世时极力造论破斥外道及佛门外道,以致为部派声闻凡夫雇人所害(提婆菩萨犹深切哀悯此刺客,教令如何逃逸,以免为弟子追缉)。然菩萨于世间本在生死中,又何曾在乎一己之性命?故必不改初衷,于末法时节出世破诸外道恶见。如玄奘菩萨累世精勤护持正法,横越沙漠、跨越天险、遭遇匪贼等等危难,皆不能折其坚定护法之志向,纵使丧身舍命亦无悔矣!
玄奘菩萨像法、末法破邪显正,再来人间万年不易
玄奘菩萨自佛世以来便以义理申论精湛闻名,悯念苍生众苦,以护持正法为己任,故能造《破恶见论》震慑五印一切学人,良有以也。玄奘菩萨在此娑婆人间虽随众生业报而有痛楚,然亦法乐无穷,如其至于天竺时,得观护法菩萨(贤劫千佛之一)注释提婆菩萨之论,即生无比雀跃之心,以惺惺相惜故,以法乐在其中故;后来玄奘菩萨亦造《破恶见论》及《成唯识论》破斥外道,勇猛弘护正法,法乐无穷。
更举一事以明玄奘菩萨护法心志:当菩萨西行到印度恒河流域时,被水贼擒捉,欲生祭水神,玄奘菩萨当时唯是专心思忆兜率陀天弥勒菩萨,“愿得生彼恭敬供养,受《瑜伽师地论》,听闻妙法,成就通慧,还来下生,教化此人(贼众)令修胜行,舍诸恶业,及广宣诸法,利安一切(众生)。”6所以玄奘菩萨必继续下生人间,广宣佛法,利益安乐一切众生,是玄奘菩萨的本愿故。
当时玄奘菩萨受水贼之难,尚未抵达菩提伽耶获得护法菩萨亲笔论述唯识妙义之论本,尚未受学戒贤论师(戒贤从学于护法菩萨)对《瑜伽师地论》之开示,故发愿往生兜率陀天,受学于当来下生尊佛弥勒菩萨,以通达《瑜伽师地论》正义,成就圣位智慧。后来玄奘菩萨得到《瑜伽师地论》梵本及护法菩萨亲笔注释世亲菩萨《唯识三十颂》之原本,已然无忧;以玄奘菩萨的无师智,只要如是经论在手,不由他闻,自读之后必能当生回复圣位智慧与证量故。玄奘菩萨后来抵达那烂陀寺,戒贤论师更代为讲述当来贤劫千佛之一的护法菩萨阐扬《瑜伽师地论》之正义,自可快速缩短回复证量的时间,殆无疑义矣。玄奘菩萨在印度时已然回复地上菩萨的通达智慧,后来舍寿时犹然求生兜率陀天,以觐见弥勒菩萨恭仰圣裁教诲,再依本愿力降生人间,入禅门继续护持正法,故有后来之禅宗盛世。
玄奘菩萨后身必持本愿,再来此五浊人间阐扬正法,定受无知人之轻蔑,又受恶王破佛灭佛之害,再为昏庸国主所苦,乃至异域苦心孤诣而终;至于玄奘菩萨前身----提婆菩萨,受误解声闻菩提之二乘凡夫雇人所害,亦不在话下。这就是“菩萨游戏人间”。
又,撰写《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之前后两位作者皆未亲炙玄奘菩萨,故于若干处未有尽知而致生舛误,如传云当时玄奘菩萨抵达印度菩提伽耶,缅怀如来深恩,遂兴感慨:“佛成道时,不知漂沦何趣;今于像季(像法)方乃至斯。”7然,后来玄奘菩萨回复圣位证量,依佛性作用及如梦观之现观,自能思忆当年于如来座下之事,此实非传记作者之所能知。故若仅阅读此传记,便易由此辄生玄奘菩萨不曾于佛世受学于佛座下之误会,然实非如此。
又,臆测玄奘菩萨不再来人间者当知:文殊师利大菩萨、普贤大菩萨尚且示现为唐朝寒山大士、拾得大士,弥勒菩萨亦曾现身为布袋和尚(唐末-五代),诸大菩萨如是不舍人间有情,如何玄奘菩萨可能自舍广大愿力而久住兜率陀天宫?绝无是理。玄奘菩萨之菩萨种姓具足,智慧猛利,通达大乘正法,知晓十地菩萨之智慧,又于佛前承诺于后末世护持正法,如何不来人间教化、摧邪显正?
菩萨誓愿于世尊末法“宁丧身命坚护持”,往返人间护持正法本是大乘菩萨受佛嘱咐的职责,纵然于此弥天盖地的众生共业中,菩萨唯能寻求一微小空隙因缘发扬佛法,举步维艰之际尚须顾全种种事相,受尽人间曲折冷暖,菩萨犹然勇猛现身、甘之如饴;这就是玄奘菩萨万年不易的大心风骨!
平实导师亦如玄奘菩萨,回复过去生的证量后,一时于如梦观之证境回见当年为如来座下大比丘抚触佛棺,不禁落泪无可自抑,虽知如来常住,但情分难舍,故必护持正法直至灭尽;是知玄奘菩萨如是,平实导师如是,我辈弟子景从大心菩萨来此人间直至法灭亦如是!至于平实导师之所由来,吾人不需臆测,以于舍寿时必定当众说明周知故。
窥基菩萨心性耿直,追随法主护持正法
由于窥基菩萨的《成唯识论述记》(下称《述记》)论述法义有所舛误而被人利用来毁谤平实导师,所以在此略述玄奘菩萨弟子窥基法师其人其事。窥基个性不乐与人诤,欲求佛教内部和谐,因此在玄奘菩萨翻译自身著作《成唯识论》时,窥基建议不要指名道姓其中之谬说法义者,玄奘菩萨接受建议而隐去谬说法义者之名,以致中译完成后的《成唯识论》,于全文辨正法义时,皆以“有义”代表诸论师名字,且读者必须读至最后一个“有义”,方能全盘知晓及统摄其中正义与谬理。这“有义”取代诸论师人名之举,徒增记忆之困扰与理解上的困难,又因论中文字极度简洁不易读懂,其中谬议究竟是何人所说已无人知;在玄奘菩萨舍寿后,中国抱有误见者依然故我,致令《成唯识论》破邪显正之举全无作用;后时窥基菩萨顿察己非,便作《述记》说明此中各个“有义”为何人所言,以补前愆。《述记》是窥基菩萨听闻玄奘菩萨对众演述《成唯识论》,事后思惟整理而成之记录,然窥基菩萨证量远远不及玄奘菩萨,难窥圣境,故行文中不免偶与原来演述有所出入;且《成唯识论》用字非常精练,多处唯有略述宗旨,然所含义理甚为深邃,故窥基难以尽解自是常事。
又,玄奘菩萨弟子中,窥基虽出类拔萃,静虑有成,又谙梵语,深得玄奘菩萨器重,然窥基性不乐攀缘,虽不与人诤,却亦不喜近梵行不净之众,故本少结人缘;加上唐高宗李治在玄奘菩萨舍报后便下令关闭译场,译僧各归原寺,人物星散,众弟子间少有往来。所以,当窥基菩萨后来梓行《述记》时,难有同门师兄弟辨正其中之误;且当初大众听闻玄奘菩萨讲述《成唯识论》时,已觉义理甚深难解,又如何在事隔多年后(已无大善知识指导)能再与窥基另行辨正?尤其可惜的是窥基菩萨进入僧团较晚,未能听闻玄奘菩萨最早开示《瑜伽师地论》之胜义;纵令玄奘菩萨有再为窥基补述8,然百卷浩瀚一时难企,终究难解此中一切脉络因缘。
当年玄奘菩萨示现辞世后,窥基菩萨为报师恩,遂穷尽一己性命,造一百余本疏论,务求第一义谛广行人间,是以世称“百本疏主”9。窥基虽多生修证静虑禅定,然当玄奘菩萨舍寿已杳时,窥基于唯识妙义无从问道,独自揣摩不免有误,如其对唯识五位之前三位(资粮位、加行位、通达位),不能意会玄奘菩萨及《般若经》中所说,以致对真见道、相见道(观行非安立谛三品心)及通达位等之位阶,以及入地前的安立谛十六品心、九品心之加行,申论有误,其错将资粮位、真见道及相见道三位阶合为一个位阶10,实不足为奇。今日若无平实导师开晓,贤位菩萨自行研读《成唯识论》亦难真解其义。然《述记》犹自粲然可观,多能体现玄奘菩萨讲学之精华,虽然偶有谬误,可谓瑕不掩瑜,实应礼赞;承袭于玄奘菩萨所述之西域诸论师姓名与主张内容,亦详载分明,足供后人引作证据,非无可观。综上所说,以明《述记》法义舛误之由来,可知《成唯识论》义理艰深,实非三贤位菩萨之所能及。
又,传言道宣律师邀请窥基菩萨受天人供养斋食事,此谅非事实。当知窥基菩萨心地澹泊,以报恩为己任;若非为摄受众生,孰肯为一饭食往返奔波?且依《三国遗事》记载,受请者乃是另有其人11。窥基菩萨位在三贤,囿于证量智慧之所限,《述记》法义偶有谬误在所难免,实非本意;故后人不应自执《述记》之言来勘定圣者玄奘菩萨《成唯识论》之真谛,仍须小心审谛为是。
窥基菩萨常每月造一弥勒菩萨圣像,于圣像前日诵菩萨戒一遍,发愿追随玄奘菩萨求生兜率陀天12,又于《佛说观弥勒菩萨上生兜率天经》造疏13;窥基往生后,必得弥勒菩萨晓谕《述记》误计之处,自然受教奉行。窥基菩萨追随玄奘菩萨护持正法直至万年之志不可与夺,必依弥勒菩萨付嘱再来人间护持玄奘菩萨后身,今亦已入会中低调弘法,甚得两岸学员喜爱。窥基菩萨为自调伏,不喜受“大师”之名,又一心敬畏法主,唯以法主所述之法义为依归;其后世再来聆听法主演述法义而知当初所论非真之处时,必当自感惭愧,设想如何弥补过失;若闻平实导师将造《成唯识论略解》,且会一并检视《述记》以正讹误,其心应甚欢喜----以平实导师之智慧证量,必可利益安乐大众无疑。
若今有人总在事相上用心,于援引《成唯识论》法义时,又刻意引用窥基菩萨《述记》之误处,特地抵触平实导师依据般若诸经及《成唯识论》所说,当知其人言行与用心其实远远不及窥基菩萨,而竟有人私下称其为窥基再来,观其所行却是背地为文而于网路讪谤菩萨,与窥基之当面直谏个性全然有别,其言之是与非,焉能瞒却天下有智之人。为免大众受此人惑乱,是以略述窥基菩萨心性之一二,以为之记。
第二节法义上之毁谤——从2003年法难到琅琊阁
公元2003年法难分裂胜义僧团,《灯影》钜著澄清质难令无疑
公元2003年,正觉同修会会中有不解《成唯识论》正义者,意欲成为正觉之领导人而不得遂,为亲教师会议所反对之后,执取“真如无为”来反对“第八阿赖耶识”心体常住,否定正觉同修会正法,企图分裂胜义僧团。如是者先诬蔑平实导师贪取会中钱财,无根无据之后,又诬指第八阿赖耶识心体是生灭法(显示其不信第八识心体是法界根本),再误会“真如”是“唯有纯然无为法性”(意即否定真如是常住根本心、具真实如如之自性),又说此纯无为性之真如能生阿赖耶识而转成有为法,更说须证得第四禅方得见道(以此否定中国禅宗大多数证悟之贤圣),甚至说自己证得的是佛地真如(即一悟即成佛地。后又改说证得的是初地真如,即一悟即入圣位。后来又说一切归零、重头开始),无法认同证悟明心之真见道唯在七住不退。如是等等不一而足,于法义顿生诤见,攻讦大乘见道正理。当时有人于外听闻上述说法,即详列诸等扞格正理之处,来信请益平实导师;平实导师于三月二十九日收到信14,即于次月十九日覆信兼跋15,以《灯影》一书历历分明指出退转者所持之谬见所在,二十余万字,悲心滂沱如是。
事隔多年,再有正觉教团亲教师以《成唯识论》质疑平实导师,亦将所证真如之真见道作“亲证圣位”(初地菩萨)解。平实导师遂为开示解惑,2018年更印梓《涅槃》廓清淆讹16,一一详细解析,大白《般若经》及《成唯识论》所说见道之理。
由上可知,三贤位学人自行阅读《成唯识论》与《述记》时,万勿自作解人,凡有所窒碍,应求教师父平实导师;若自执己见,于平实导师所述大乘正义生疑,即酿大错。
琅琊阁重蹈覆辙----心外求法觅真如
平实导师造此《灯影》与《涅槃》等,证明大乘第八识如来藏正义即如来阐述之第一义,两千多年从来如是,无可摧破;然师虽于《灯影》再三教诲,今日网路犹有化名琅琊阁者及其写手再行滋事,依自己错会《成唯识论》与《述记》之恶见,重蹈2003年退转者之覆辙:一、执取真如法性以为实际理体,二、将第八阿赖耶识心体说为生灭心,三、主张须第四禅才能见道。(如出一辙处,《灯影》与《涅槃》二书已经详破。)又,四、2003年退转者本来主张“见道即成佛地真如”,后在平实导师破斥后,改为“见道成初地真如”,再被平实导师破斥后,再改成一切归零、重头开始;琅琊阁一样重翻旧帐为:“见道后很快刹那入地”(琅琊阁主及其写手认为:“真见道后,很快(用刹那来说)就完成‘相见道’,不需要等多少‘劫’,完成相见道即入地。”故笔者这里说他主张“见道后很快刹那入地”)。种种覆辙继续重蹈,不知2003年时早已预破在先,犹自犯之,良可叹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