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破斥琅琊阁 |
与张志成先生聊聊8 | 难分「意根」与「意识」的人 |
与张志成先生聊聊8 | 难分「意根」与「意识」的人无名 这几个月来,琅琊阁事件掀起一波涟漪,单从张先生的所言所行,我们不难看出一位大乘行者对于较基础的佛法所具有的认知。对于一般人在现实生活中「如理作意」的观察,多可以体会得到,其实它无处不在、生活中俯拾可见,兹以下文中举述例子来作略说。这是生活中处处可见的「现量境界」。
回想十几年前,张先生欲追寻正确了义的佛法,看了平实导师的一些三乘菩提的著作,认同于书中写的法义,认为法义的讲述前后一致完全没有矛盾之处,终究下了决定离开当时以本愿念佛为主修的现代禅,带领着全部家眷,亲自向平实导师忏悔之前对正觉的批判;导师大人大量不计前嫌于他,并欢迎他们来正觉上课学法,并因惜才而很快地予以重用。
在学法期间,现今被琅琊阁者喻为「学问僧」的张先生喜博览群籍,忽视正觉所教的实证佛法,参考佛学学者之论自行建立一套属于研究思惟而来的另类佛法理路,心里逐渐对于有实证的平实导师教授的法义生疑,此心态深埋于心许久,最后约莫二年前左右爆发对于平实导师教授的法义不满与不信而离开正觉。
这前后巨大的转变,一般人难免会想:「为什么会有如此的大改变呢?」生活中、佛法上一切的改变绝不会无中生有;就像大地有花生的种子,加上空气、阳光、水、肥料供应……等等缘熟而出生花生;反之,若缘不成熟,难以得果。所以,才能普见大地上有各种不同样貌的植物出生、成长、败坏、凋谢等等。
我们每一个人的八识心田就好像大地,收藏了自己造作的一大堆好的、坏的、不好不坏的种子,由于我们每一个人过去生的长劫流转生死,若值遇恶知识,难免无恶不作或「心外求法」,也就是熏习「外于自心如来藏」的法教,或多有否定、毁谤过如来正法,以致谤法的种子因,于缘熟出现时,造下大恶业,由于受困于业力,还以为自己在护持正法,这是许多人包括您我,于过去生都曾干过的事,本师释迦佛也说过:他曾经毁谤阿弥陀佛,而下地狱承受难以计数时劫的苦楚。如今,张先生研读了一些佛书典籍竟然说「凭借对理论的全面认识」,而以自己私自揣度的佛法理论观来否定有三乘菩提证量的平实导师。为了维护学人的法身慧命,而今笔者仅就八识论理基础佛法,于生活中可以观察到的经验,提出分享,免得多人受他们影响而退失菩提路。
张先生于2020/7/12在琅琊阁发表的一篇文章〈第七识不是作决定的识,不能「遍缘一切境」〉中说:第七识(意根)不能作决定,作决定的是意识的思心所。
关于这个让人惊异的论点,我们暂不从经论中着手讨论,只从生活中来观察就足以明证他的说法是否如理?
例如,对于爱生气的朋友来说,每次生完气,或会懊恼而提醒自己:「下次不要再生气了,生气不但伤身、人家对我们的观感不好,也不见得能解决问题」,但是下次遇到同类境界仍是照常生气,有时甚至生更大的气;「意识」的「思心所」已经下过决定「不要再生气了」,但是为什么境界现前,意识又无法作主决定了,这是为什么呢?纵然事后其中有一、二次没有生气,但是下次再下次又脸红脖子粗的大发雷霆,所以「意识」的思心所虽然自我清楚、明白地观察并下了论断:「不能再生气了」,但是多次以后,发现最后呈现的结果却经常不是如「意识」所作的决定一样,难道不是明显地说明了:「意识」是无法作决定的!
意识不能作决定、主导事情,这是它的体性「审而不恒」所致,它虽然智慧深利但只能对于境界做审察而已;依据「意识」分析、审察判断之后,交由「意根」裁决,因为「意根」的体性就是「恒审思量」──时时刻刻都在不断地再三审察思量,处处作主决断现在要作什么;由于「意根」的智慧有限,不得不依赖「意识」提供详细的资料来作决择,因为「意根」无法对境界全面了解,但是「意根」仍然仅是参考「意识」提供的数据而不一定完全接受。对于没有正确修行而染污的「意根」衪潜伏很深,自有一套衪自己的裁夺(决断)—或被习气操纵、或被贪瞋痴三毒缠绕、或为了自保颜面、或深陷于诸多无明业力中出现诡异心行……等等,而作出三行;其中有很多深细法义,不是我们此处所能探讨的,此篇只是略说「意根」对于所遍缘的一切法、再三反复思量、处处不断作主的体性。
简而言之,就是吾人对于事情的处理,一般是先由「意识」观察在先,由「意根」决定在后,继而发动行为。这在现实生活中,对某些人而言虽然不容易察觉,但却是稍具定力与慧力的人都能观察体验到的。这种活生生的体验,以佛法的专有名词,则称为「现量」。
对于早上赖床、晚上很困却不上床睡觉、爱逛街买衣服、爱讲话、有烟瘾、酒瘾、牌瘾、喜欢收藏字画、古董……等等的朋友们来说,也应该有着同样的经验,是一种无法克制的惯性,这就是被「意根」的习气牵着鼻子走。而「意识」的「思心所」对于每件事情,只能有思惟想象分析的能力,但是在事发时却出人意表地不与「意识」的想法一致,证明「意识」实在没有作主决定权,而最终仍由「意根」作出决定,不论是令自己满意的、不满意的,欢喜的、懊悔的决定。
又,若如张先生的说法,「意识」的「思心所」可以决定事情,那每一个人都可以弃恶留善,将曾经做过不好的事情,把它丢掉,只储存一些善行于八识田中,那么这世间如何能谈因果?而会有六道轮回呢?或是每一个人都能如理作意成为翩翩君子、勤奋好学、尊师重道之人,世上将无为非作歹、恶劣之徒了。
其实我们做过的一切事情,凡走过必留下痕迹,不管意识、意根都没有能力任凭去改变或消失所作业行。只有透过如理的修行,才能匡正身口意行,我们下回有缘再作分享,阿弥陀佛! |
首页 |